总结经验
和多位咖啡主理人聊过之后,“合伙开咖啡店”一定要清楚以下几点:
第一,开店方向,合伙人之间要保持一致。如果你的目的是赚钱盈利,合伙人却是为了情怀而开店,那结果很大概率是亏钱,不欢而散。
第二,开店定位要明确,也就是这家咖啡店是卖什么的——是咖啡+简餐,还是咖啡+烘焙?
定位必须统一且明确,而不是“谁管店就听谁的”。
第三,合伙人之间的专业互补,所谓“术业有专攻”,合伙人之间要分清楚各自的工作,负责技术的就主攻产品和培训,擅长运营管理的就负责宣传和传播,“咖啡技术型+运营管理型”的搭配是相对合理的。
第四,关于合伙人之间一定要“明算账”。每个合伙人投入的金额和所占的股份,还有技术入股等,都要在开店之初明确,有很多合伙人之间因为“关系好”,利益分配模模糊糊,最后可能连朋友都做不成了。
03
公务员辞职开咖啡馆
全部家当砸了进去
去年4月,小胡在北方一个五线城市开了一家咖啡店,截止到今年2月份,已经赔了30多万。
他之前是公务员,为了内心的“一腔咖啡梦”辞了职,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了这家咖啡馆。
咖啡馆位于当地的一条商业街,周边学校有初中和高中,位置不能说不好。
产品分为咖啡和茶饮两大类,咖啡以经典咖啡为主,价格在10~18元;茶饮包括冰沙、酸奶、苏打汽水、果茶、奶盖茶等,价格在6~15元。
去年4月初开业,中旬开始,反复爆发疫情。
“开业10个月,因为疫情休了4~5个月。一年房租8万,咖啡师、员工都是我自己,原本在我的测算中,每天营业额500元基本就可以实现盈利,结果每天只有100多元的营收,是一包豆子能用四五天。”
小胡发现,当地只有他一家是平价咖啡店,原以为是优势,没想到生意远没有那么好。反而是几家精品咖啡馆,已经开了3~10年,都有比较稳定的忠实客群,口碑也好。
他想明白了,这是一个北方的五线城市,咖啡氛围没有那么浓厚,咖啡觉醒也相对较缓,市场的容量就那么大。
总结经验
近一年来,咖啡的下沉市场备受瞩目,很多县城,甚至是乡镇都爆发出了新一轮的咖啡需求增长,很多县城青年都雄心勃勃地想要入局一试。
但入局之前,一定要清晰地了解本土市场的真实现状,了解行业发展的规律。
实际上,迎来咖啡爆发增长的县城和乡镇,多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以东南沿海为主。
采访结束时,聊到未来的计划,小胡告诉我,他再尝试两个月,如果坚持到4月依旧没有起色,他就再去参加公考,做回公务员。
结语
其实,关于开咖啡店的坑,并不止于上述3种。
在上海,有家以高科技为主打的咖啡馆,投资达百多万元,最终没撑过一年的时间。还有很多网红店,最终也没有逃过一年半载就关店的宿命。
成熟的咖啡创业者,看重的是咖啡长周期的回报。咖啡具有成瘾性,复购率和用户粘度都较高,这都是真实存在的市场潜力。
但目前,国内咖啡消费频率,仍旧低于很多欧美国家,需要多长的市场成熟周期,还未可知,咖啡创业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资金链条准备。
而只有遵循市场规律,敬畏市场,才能实现“咖啡梦想”。
来源:咖门 晓夕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