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日本餐企在中国的产品定价要比日本本土更具有性价比。
比如町田商店的主打产品“町田商店拉面”在上海门店的售价是36元,低于日本本土的880日元(约合人民币40.28元);煌面屋招牌“鸡白汤拉面”的内地定价比日本要低约40日元(约合人民币1.83元);滨寿司、寿司郎和吉野家都曾提到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而制定出合理定价策略。
02
加速入华背后:
本土增长乏力,中国业务屡创新高
为什么日本餐企都在加速入华,甚至是采取更激进的定价方式?主要原因至少有两个。
一是多种因素叠加下,日本本土餐饮市场增长乏力。
比如,泉膳控股(食其家、滨寿司母公司)最新公布的财报(4-9月)显示,期内净利润为23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62亿元),同比下降6%。这是自疫情以来,公司首次出现利润同比下滑,主要原因是米价飙升带来的成本增加。
哪怕是寿司郎这种处于高速增长的品牌,其在日本本土的业绩增速也比不上中国。
2025财年报告显示,寿司郎海外分部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2.6%至1314.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0.16亿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05.1%至203.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31亿元),这两项指标的增速均超过了日本市场。而对于寿司郎来说,海外市场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大陆。
除了成本增加,日本市场总体趋于饱和、人口减少导致客流下滑等因素,也在挤压日本餐企的生存空间。
小川洋平今年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食其家在日本有1900多家店铺,但近10年来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吉野家面临类似状况。据《日本经济新闻》,截至今年5月,吉野家控股在日本已有超过1200家牛肉盖饭店铺,开店空间有限,上一财年门店数的净增长率仅为2%。
本土增长乏力,这些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
而放眼全球,中国几乎是这些企业最好的选择之一。除了是饮食习惯、人口结构比较接近的邻国之外,不少日本餐企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以寿司郎为例,其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无需赘述。财务数据则更加直观。11月7日,最新财报显示,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达到429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96.60亿元)。其中,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更是大增42.6%,成为推动公司高速增长的核心力量。尤其在中国大陆,部分门店单日销售额创下历史纪录。
近期,吉野家社长成濑哲也在采访中提及中国业务时说,“直到去年,我们的日子都非常难过。但如今我们在重庆、福建等许多地区都实现了两位数的成长。”他表示,在中国的中间控股公司今年的利润可能会创纪录。
餐饮圈流行一个观点,即“日本餐饮的昨天,就是中国餐饮的今天”。
成濑哲也也提到,中国当前的零售环境与1990年代的日本类似。这或许能部分解释,为什么这些成长于日本通缩时代的餐企巨头,能在当下的中国重获强增长。
一方面,中国消费市场已经进入极致质价比时代,这些定价比日本本土还低的餐饮品牌,在与中国同行的较量中不落下风;另一方面,依靠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等层面的成熟经验,不少日本餐企也得以在总成本领先的前提下,长期保持性价比路线。
不过也需要指出,机会的另一面是风险。
比如,寸屋拉面进入中国市场一年多,仅在上海开出了5家门店,与200家店的目标相距甚远;一度退出中国的丸龟制面曾宣布重返中国,定下“2028年开数百家门店”的目标,至今未有实质性进展;2025财年,萨莉亚在北上广利润率全部下滑20%以上。
来源:红餐网 柯愉乐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