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商业消费频道 >> 正文
周杰伦曾代言的轻食巨头暴雷,老板被悬赏“追债”

  3、官方承诺落空,“恢复正常”成空头支票

面对早期就已出现的欠薪、拖欠加盟商分成等问题,沙拉食刻曾在今年3月对媒体作出回应。

  3月10日,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在东莞道滘总部向记者表示,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资金紧张的情况,但目前仍在正常运营,员工工资正在逐步发放,并承诺在3月内全部结清。至于拖欠加盟商分账的问题,企业正在对分账系统进行升级,未来将实现实时分账,并称“4月份将全部恢复正常”。

  然而从后续情况来看,这一系列承诺并未兑现,所谓的“恢复正常”至今仍未实现。

  4、公司被申请破产,创始人被法院悬赏执行

  目前,据天眼查最新信息显示,其运营主体“沙拉食刻(广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被申请破产,这标志着公司的资金链危机已进入司法处置阶段。

  更为严峻的是,公司创始人亦因相关债务纠纷,已被法院正式公开发布了悬赏执行公告。这意味着,如果创始人存在隐匿财产、逃避执行的行为,法院将通过悬赏方式发动社会力量查找其下落及财产线索,以期推动债务清偿。

  “自提柜”餐饮零售模式,走不通?

  自提柜餐饮零售模式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7年前后,国内部分城市就已出现“早餐自提柜”的雏形——用户通过手机下单后,仅需等待约两分钟,即可完成取餐。

  近年来,“无人糖水铺”以相似逻辑再次引发关注。全程无店员服务,顾客自助完成选购、付款、取餐、打包等一系列流程,将“无人零售”理念推向更极致的场景。

  沙拉食刻本质上延续了同一模式路径。它将预制沙拉与中式快餐装入智能售餐机,试图在“餐饮零售化”中建立标准化样本。然而,这个一度被资本看好的品牌,如今却走到了破产边缘。

  自提柜餐饮零售之路,究竟能否走通?

  1、便利性不足:核心价值缺失,难敌外卖与到店消费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必须精准击中消费者的核心痛点,并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

  “沙拉食刻”以零售思维做餐饮,其倡导的核心价值之一便是“即时便利”——通过在写字楼布设无人售餐机,用户线上下单、扫码取餐、机器自动加热,几步完成取餐。

  然而,这一“便利性”在实际体验中却大打折扣。与可“随时随地、送餐上门”的外卖相比,固定点位的智能餐柜在空间与时间上对用户形成了双重限制:消费者必须亲自前往点位取餐,并未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消费阻力。其便利程度严重高度依赖网点密度,本身存在天然瓶颈。

  此外,有限的柜内空间也制约了餐品的多样性。相较于外卖平台上成千上万的菜品选择,自提式餐柜通常只能提供少数几种标准化套餐,难以满足消费者“随心选、随心吃”的个性化需求。

  这种既缺乏外卖的灵活性,又不具备堂食体验感的“半吊子便利”,实则难以匹配当代都市人群对餐饮效率与品质的综合期待。

  当“便利”不再便利,而成为消费的负担,这一模式的价值基石便已动摇。

  2、新鲜感存疑:预制与冷藏难以建立消费信任

  预制菜在餐饮市场的迅速普及,叠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使其面临的质疑声浪持续攀升。

  公众对于预制菜有排斥、有抵制,甚至还有讨伐。如今,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别说即热的料理包,只要不是新鲜的食材,别管是中央厨房还是工厂,但凡经过工业流程,包括不限于冷冻、调味等,就是预制菜。

  正因为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许多餐饮企业谈预制菜色变,纷纷与预制菜划清界限,众多餐饮企业纷纷转型,主打“新鲜食材、现炒现卖”,上游预制菜企业也隐身在话题之外,基本上不与市场及消费者做沟通。

  回归到“沙拉食刻”,尽管其餐品定价不高,并承诺日配与冷链保障,但在消费者对预制菜普遍存有抵触情绪的背景下,那些静置于冷柜中的预包装餐食,难以建立“新鲜、现做”的情感信任。即便有“日配”“冷藏”等运营标签作为支撑,餐品的新鲜度仍是消费者难以打消的隐忧。

  随着健康意识与透明消费观念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具有“锅气”与温度感的用餐体验。冰冷的售餐机与预制餐盒的组合,即便在技术上实现安全可控,也在感知层面与消费者对“鲜活餐饮”的心理期待形成落差。

  3、模式难闭环:成本、需求与品类间的三重矛盾

  自提柜餐饮零售模式的另一大挑战,在于其运营结构本身难以形成闭环,尤其在成本控制、需求匹配与品类拓展三者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首先,便是成本与损耗难以平衡,日配模式成本高企。

  在写字楼等开放场景中,餐品需求存在高度不确定性。若严格执行“日配+日清”标准,滞销餐品需当日回收销毁,导致损耗率居高不下;若为降低损耗而减少配货,又容易出现缺货断供,影响消费体验。

  所谓“日配”模式对供应链成本极为敏感,对于本就利润有限的餐饮品牌而言,更是难以承受之重。

  其次,消费需求薄弱,复购率低形成负循环。

  以“沙拉”“轻食”等冷食类产品为主打的零售模式,天然限制了消费人群基础和消费频次。尤其在写字楼场景中,传统“中国胃”对冷餐的接受度有限,难以形成高频、稳定的消费习惯。一旦品类吸引力不足,点位订单密度便难以提升,进而陷入“需求弱—销量低—损耗高—盈利难”的恶性循环。

  最后、品类拓展进退维谷,竞争壁垒难以建立。

  如果仅固守沙拉、轻食等冷餐品类,市场天花板显而易见;尽管沙拉食刻尝试引入中式快餐,但却仍需面对设备投入与供应链重构等挑战,进一步推高运营成本与复杂度。

  小结:

  沙拉食刻的跌落,并非“自提柜餐饮零售模式”的终局,而是一记警钟。

  它提醒餐饮人:任何商业模式的创新,若不能真正创造消费者价值、无法在成本与体验间找到平衡,即便披上“新零售”外衣,也难逃市场规律的审判。

  零售化从不是餐饮的万能解药,它只是一项工具。谁能精准切入真实场景,谁愿死磕运营内核,谁才能真正驾驭趋势,在模糊的边界中,走出一条更远、更稳的道路。

  来源:职业餐饮网 小鱼

2页 上一页  [1] [2]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