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商业消费频道 >> 正文
西贝遭遇“重大危机”,预制菜引爆行业焦虑

  1、 国家规定:餐企央厨出品不是预制菜,但消费者有“信息差”

  如果从国家规定的角度来说,主食类、央厨制作的菜品都不算预制菜。

  去年年初,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

  除了明确预制菜的概念,官方还明确了主食类食品、净菜类、即食类和中央厨房制作配送的菜品,都不属于预制菜。

  在新闻发布会上,官方特别强调,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也在回应中强调:预制工艺与预制菜是两回事。他举例称,如果在中央厨房把鱼香肉丝炒好、冷冻,再到门店加热出餐,这才叫预制菜;但如果只是把肉丝提前切好,甚至焯水或过油,而烹饪、下料、炝锅等完整炒菜环节都在门店完成,那就不属于预制菜。

  然而,尽管有政策的明确定义,也有企业反复澄清,消费者仍然难以理解其中的区别。有“接近罗永浩”的人士,表示:“在大家看来,中央厨房、食品工厂出来的菜都是预制菜”。

  2、 顾客们误认为预处理=预制菜=料理包,概念混淆

  “因为商场没有明火,所以就是预制菜”、“不能免辣,所以就是预制菜”、“不是在菜市场买的新鲜的菜,所以就是预制菜”、“门店使用冻肉,都是僵尸肉,所以就是预制菜”、“你都撕袋子调味了,所以就是预制菜”、“菜品是早上炖的,不是中午做的,中午就是复热,所以就是预制菜”

  公众对预制菜存在各种各样的“认定标准”,也暴露了消费者与餐饮企业之间的信息差。

  此次贾国龙强调的食材预处理。食材的预制并不天然等于降低品质,只是把一些做菜的流程提前了。

  其实可以拿年夜饭举例,年夜饭里很多炸豆腐、丸子、烧肉等大菜都是提前“预制”的,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这些菜需要长时间处理,往往需要一到两天进行食材的预处理,才能在除夕快速上桌。换句话说,预处理本身就是厨房的常态。

  关键问题在于时间线。像西贝这样实行每周三到五次的冷链配送,在符合标准的低温环境下,食材品质可在48至72小时内保持稳定。这种“提前准备”,与“长期冷冻、撕袋复热”的预制菜有着本质区别。

  然而,行业长期缺少对消费者的宣讲。企业在食品安全和效率上做了大量努力,却没能把逻辑讲清楚。

  3、 外卖料理包反噬,推高了行业整体负面印象

  消费者们有这种认知误差,或许是几年前餐饮行业外卖极端化发展的负面产物。

  部分餐饮商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出餐效率,大量使用即热冷冻成品菜肴——俗称“料理包”,让小商户能够以较低门槛加入外卖体系。

  但其口感和现炒相比差距明显,消费者很容易感受到“敷衍”。消费者逐渐形成直觉联想——“撕袋子就是预制菜”,“外卖就是料理包”。

  舆论场预制菜与料理包在舆论中被混为一谈。消费者很难区分“中央厨房的预加工”与“料理包成品复热”的差别,甚至将整个连锁餐饮行业的标准化操作都归入“预制菜、料理包”的范畴。

  这也是让无数连锁餐企都头疼的难题。

  03

  商家深受“预制菜”舆论影响

  西贝抗雷,谁会是下一个?

  “预制菜”早已成为舆论高压词,商家也深受其害。

  面对各种争议,老乡鸡发布致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公开信,公开老乡鸡菜品溯源、开放厨房直播间、公示菜品加工方式分类。乡村基为了与预制菜划清界限,甚至关闭了经营多年、提升效率的中央厨房,只为摆脱预制菜标签。

  西贝维权事件一出,不少餐饮老板其实私下在社群或者朋友圈,表达对西贝维权的认可,有一件领袖直言:“挺西贝,就是挺我们自己。” 今天是西贝被点名,明天很可能就轮到任何一家连锁餐企。

  也有餐饮人认为,真正为西贝好,真正心疼贾总的人,不应该在这个阶段无脑的表忠心,说什么“西贝加油”,说什么“挺贾总打官司”,说什么“坚决支持硬风”这些行为就是在火上浇油,

  9月12日下午,罗永浩还在社交平台放话直播,并也会提到一些其他餐饮企业。也让整个餐饮行业神经紧绷:谁会是下一个被点名的对象?

  胖东来CEO于东来是为数不多站起来声援的企业家。他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随后,于东来在评论区表示:“因为正义、因为做一个不错的企业、企业家和企业团队付出的心血太不容易了!可建议、可以理解、可以促使企业改进完善、但不能让企业家灰了心!”

  小结: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罗永浩其实也不过是芸芸顾客中的一员而已。

  当消费者们把预制菜和料理包划上等号的那一刻起,西贝贾国龙的这场自证就很难赢。

  在这场风波中,贾国龙和西贝,实际上为了连锁餐饮“抗雷”,主动或被动的“牺牲”。

  如果不解决消费者“认知鸿沟”,类似的危机还会不断重演。

  而无论这场“口水战”最终谁输谁赢,餐饮人真正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坚持品质,坚持透明,让时间和市场去回答质疑。

  来源:职业餐饮网 张铎

2页 上一页  [1] [2]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