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下网商 杨洁
继直播还债后,一则破产审查公告,让曾被誉为“雪糕界爱马仕”的钟薛高再次站上舆论风口。
7月16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一则破产审查公告,钟薛高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被债权人上海臻料贸易有限公司申请破产审查。消息一出,话题#雪糕刺客真的凉凉了#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天下网商》发现钟薛高微信小程序旗舰店已经关闭。其天猫旗舰店内有四款产品在售,只有轻牛乳、可可、半巧这3种口味,每支平均单价在10元左右。对于倒闭的传言,钟薛高客服回应称:“品牌是经营困难但是没有倒闭,我们还在努力经营争取早日恢复正常。”
同日,钟薛高创始人林盛在抖音账号“钟薛高老林”发出了一条视频,一句“锅又天降,陈年热搜返场”道尽了无奈。在视频中,他也直言了两大遗憾:“一是在品牌曾碰到恶意剪辑时没能有力反击(指当初火烧雪糕不化的视频内容),只用了不痛不痒的声明应对;二是没在公司尚有资金时尽早遣散员工,最后公司现金完全枯竭。”
作为钟薛高A轮投资方,头头是道基金管理合伙人姚臻曾在《天下网商》2024年8月的专访中对钟薛高作出剖析:创业公司的折戟往往源于多重因素,比如创始人对资金调配和风控能力的不足,又比如消费环境变化导致消费信心变化,进而引发连锁效应等。
“钟薛高的问题不在于价格,他(林盛)真正遇到的问题,是对舆情的管理和控制,超出了他的控制能力。”姚臻坦言,这场失控击溃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根基,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悲哀的。
从资本宠儿到如今的挣扎求生,钟薛高七年的起伏轨迹,不仅是一个网红品牌的兴衰史,更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变化。
挣扎自救,从发展子品牌到“卖红薯”
在自救方面,钟薛高是合格的。
这个诞生于消费黄金时代的网红品牌,面对经营压力,曾放下身段,尝试过各种各样的自救方式。
2023年,“雪糕刺客”的标签挥之不去,品牌销售额一路下跌,为了打破主品牌面临的增长瓶颈与舆论困境,钟薛高启动了多线子品牌战略,试图避开主品牌的舆论漩涡,同时借助公司的供应链资源快速落地。
钟薛高先是推出定价3元—12元/支的“李大橘”,主打年轻化口味创新;而后又上线了 3.5 元/支的“Sa'Saa”,主打性价比。可以看出,企业希望通过覆盖不同价格带、拓展品类边界,分散主品牌的经营风险。
然而在平价市场,李大橘和Sa'Saa面临着伊利、蒙牛等传统品牌的挤压。这些传统巨头凭借数十年积累,不仅占据更大的冰柜份额,也凭借供应链优势将单支雪糕的成本压缩至极致。从结果来看,这些子品牌并没能形成有效的市场突破。
在子品牌策略遇挫后,钟薛高又转向直播电商。2024年天猫618期间,品牌创始人林盛携“钟薛高老林”的账号入驻淘宝直播。彼时,林盛因公司欠款已被限制高消费,这场直播被外界视为他亲自下场卖货还债的重要举措。
《天下网商》在其首场直播时曾到现场探访,林盛当时便坦言,自己已经做好了头俩月挨骂的准备,同时他坚定表示:“还债是应该的,无论是用直播还是卖货,欠债还钱不丢人。”
在开播前半小时,他强调:“直播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期要做的事,我们会一直直播到公司状况恢复。”
在后续的直播尝试中,林盛的直播间除了钟薛高的轻牛乳、可可等经典款雪糕,货架上逐渐出现了红薯、坚果等农产品,以及3C数码、日用百货等产品。但在激烈的直播场域,“人设+流量”起到的作用有限。林盛的最后一场直播更新停留在了2024年12月26日。
无论是子品牌的拓展,还是直播电商的尝试,都没能改变钟薛高的困境。其实本质上,当初支撑钟薛高崛起的新消费环境已彻底改变,如今需要重建增长逻辑。
钟薛高的冰火七年
2016年-2018年,是新消费赛道的黄金三年,伴随着消费升级的浪潮,资本对新消费品牌的热情空前高涨,企业纷纷借势攀升。
钟薛高恰好诞生于这一红利窗口期。2018年,曾操盘马迭尔、中街1946年等知名雪糕品牌年轻化转型的广告人林盛创立了雪糕新品牌“钟薛高”,谐音直指“中国雪糕”,透露出其品牌初创时的野心。
当时的雪糕市场,一边是伊利、蒙牛等传统巨头占据的大众市场,单价多在3元—5元;另一边是哈根达斯等外资品牌垄断的高端市场,单球价格接近30元。钟薛高巧妙地切入10元—30元的价格带,用瓦片造型、不加一滴水、特级水果等宣传点,塑造高端国货的形象。这种定位既避开了与传统品牌的直接价格竞争,又借助国货标签增加消费者的好感和尝鲜心理。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