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腾讯“拼单”,瞄准用户
2024年至今,微信电商动作不停,也彰显出了腾讯对于电商的野心。
2024年8月,视频号小店升级为微信小店,商品接入公众号、搜一搜等多场景;2024年12月,微信推出“送礼物”的蓝包功能,随后将“送礼物”功能埋在微信对话框中,将微信公域和私域流量进一步打通;2025年5月,微信成立 “电商产品部”。
组织架构调整背后,是微信从“流量入口”转向“交易闭环”的决心。
从视频号小店转向微信小店,曾被视作全村希望的视频号交易场景逐渐扩展到微信全域,而不论是“送礼物”还是“一起买”的拼单功能,瞄准的都是社交。

“送礼物”能激发情感消费,想要撬动的是平台内沉寂的用户,通过社交往来激发他们的消费;“拼单”则更多是撬动性价比群体,用一个用户撬动另一个用户,激发他们在平台内组队下单“薅羊毛”的消费。
但微信同样也明白,社交电商虽好,也不能过度“透支”社交关系。
《晚点LastPost》报道中表示,微信认为拼多多早年的拼团小程序很成功,但同时也严重骚扰了用户,所以微信在2018 年禁止了拼多多的这种行为。
拼多多创始人黄铮也表示,电商不是简单的流量×转化率=GMV,“流量逻辑在今天是无法成功的”。
在黄铮看来,很多电商平台将拼团看做创造GMV增量的工具,但拼多多看重的是人的逻辑,“我们通过拼团了解人,通过人推荐物,后期会过渡到机器推荐物”。
早期的拼多多,靠着拼团获取了大量的用户数据,也借助一个又一个用户的搜索、偏好完成了平台内“千人千面”的大数据推荐,实现了从社交电商到货架电商 转换,完成了平台的搭建。

社交平台上,吐槽拼多多“拉人”的帖子
不同的方向,走向了不同的结局,对于微信电商而言,仅在大促期间上线的“一起买”,瞄准的同样是“人”,是微信小店一次对于用户的适可而止的试探。
通过短期的“拼单”行为,和受限制的分享渠道,在小范围内试探社交电商的边界,悄悄培养用户的习惯。
比起曾经快速投入进行的电商尝试,这次的腾讯,显然对用微信做电商有了更多的耐心。
从微信“送礼物”功能推出开始,腾讯就不断对外界释放信号,降低外界的预期,走着低调路线。腾讯官方也在今年年初表示,微信要用 5 年时间甚至更长时间去做一个电商生态连接器,发挥社交的力量,讲究慢工出细活,要做成精品。
即便拼多多已经证明社交裂变能创造增长奇迹,但腾讯和微信,还是选择先在“裂变效率”和“社交尊重”间找到平衡点,不走掠夺式开采的路径——或许,对于已经做了20年电商梦的腾讯来说,梦想实现的速度已经不是重点,梦想最后能否实现,才是值得聚焦的关注点。
来源:电商在线 王崭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