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餐网 蒋毅
今天,京东外卖再次引爆了舆论。此前,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关于外卖的一个内部讲话,也在餐饮圈引发热烈讨论。
针对大家对京东外卖的不同看法,我也简单梳理归纳了以下,大概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希望有用派”,希望京东能把外卖做成,他们不关心京东为什么要做外卖,以及要怎么做,只是希望能做成即可。这一派的主力群体是餐饮老板。
第二类是“悲观无用派”,与“希望派”相反,他们认为京东做不好外卖业务,原因又细分成两个方面:其一认为京东做外卖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当成核心战略来做,不会倾注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更不可能ALL IN,属于战略意愿上的缺失;其二认为即便京东将外卖当成核心战略来做,最多也就能瓜分外卖市场10%的份额,对外卖现状带不来什么大的改变。
第三类是“狗屁作用派”,这一类朋友主要是针对刘强东的讲话提出疑问,京东将餐厅扣点成本控制到5%以内,就能解决餐厅所面临的问题吗?加入京东外卖平台里的商家,就不会面临流量争夺战吗?餐饮外卖商家会因为京东给他们降低了外卖成本,而变得更好吗?他们的结论是:不会有用!
我是个餐饮从业者,交际圈几乎都是餐饮行业相关人群,所以,我首先就属于第一派,发自内心地希望京东能把外卖这件事给做成,且希望他们是真的把外卖当成“流量入口”级别的战略来做。其次,这两天我也在反复思考,如果我是京东外卖的负责人,由我来直接向刘强东汇报,我要如何设计京东外卖,确保它确实“有用”?
今天这篇文章,我将假设自己是京东外卖的负责人,领导了公司要把餐饮外卖当战略级流量入口的任务,希望能借自己的能力和京东的力量,在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情况下,给餐饮老板提供不一样的竞争环境,给外卖小哥提供更全面的劳动保护。
约定好这个前提后,下面我们开始进入正文,看看京东外卖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破局!
01
核心痛点:需求与供给错配
2010年以来,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中国餐饮迎来一波疯狂的增长红利,同时也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供给关系失衡,餐厅数量严重供过于求,目前这种情况不仅没有缓解,还在继续加剧。
从需求侧来说,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率为66.2%,城镇常住人口为9.31亿,城镇人口日均外出就餐率为18.3%,所以,餐饮消费的理论需求人次,就是每年622.5亿次(计算方法为:9.31*18.3%*365),假定每天中午的快餐和晚上的社交餐饮分开算两次的话,那么餐饮需求的理论总次数,就是1245亿次。
晚上的社交餐饮,假定每家店每天需要50桌才能维持合理利润,因为中国是合餐制,每一桌只有一个买单的人,所以50桌就相当于50个买单人,这么计算的话,622亿次的总需求,除以50桌的单店合理数值,得出的餐厅数量合理值,就是340万家;中午的快餐,假定每家店每天需要100单才能维持合理利润,那么622亿次的总需求情况下,最合理的快餐店数量是170万家。
但现实的情况是什么呢?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2023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和国家统计局《202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在工商系统登记注册的餐饮经营主体有981.3万家,与合理值(340万)相比,超配了640万家;其中快餐小吃类的餐饮经营主体有367.2万家,与合理值(170万家)相比,超配了接近200万家。
所以,当下餐饮行业艰难的真正原因就一个,就是供给与需求严重错配,所有想围绕餐饮做解决方案的人,不管是从宏观层面入手还是从微观层入手,都必须先认清这个现实,并承认这个现实,忽略这个事实去制定政策,结果一定南辕北辙。
经过长达十五年的高速增长,餐饮行业已经进入“增量经济”的尾声,餐厅数量不可能再从当下的1000万家增长到更多,只会以高淘汰率和高倒闭率,逐渐淘汰掉大批低效门店,彻底进入“存量经济”时代。
这是京东启动餐饮外卖,需要提前深度思考的第一个差异点:
以美团、饿了么为代表的外卖平台起家时,处于餐饮行业的增量时代,它们的崛起都吃到了“时代红利”;但2025年来启动外卖,宏观上面临的最大不同就是餐饮行业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市场红利见底了。
存量经济阶段,外卖应该如何做?这是摆在京东面前的第一个思考点,如果不从这个点入手,还是简单粗暴地靠烧钱,靠补贴来吸引商家和用户,就是在重复增量经济时代的老路,很难取得什么战略性结果,老路不可能去到新地方。
02
核心逻辑:商圈三同竞争
前面我们从城镇人口结构和分布,分析了餐饮行业艰难的根源性问题是需求与供给错配,但这毕竟是宏观角度,还不够精准,我们需要再往下深入一层,既然是要做餐饮的外卖生意,那么我们需要知道,餐饮到底是个什么生意?甚至,更精准一点,站在平台角度,外卖到底是个什么生意?
一言以蔽之:餐饮是一门商圈生意。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伴随一个一个商圈的拔地而起完成的,而城镇人口的分布,基本上也是以商圈为单位。根据商圈类型,大概分为以下形态:居住型社区商圈、办公写字楼商圈、商贸集散地商圈等,而作为供给方的餐厅,自然也分布于各个商圈中。
单拿居住型社区商圈为例,中国的居住型社区大概有80~100万个,其中常住人口超过万人的超级社区大概有1.2~1.5万个(参考住建部《城市居住区域规划设计规范》),常住人口超过10万的超级巨无霸社区有接近30个,其代表是北京天通苑(70万人)和贵州花果园(43万人)。
此前,我曾反复提及,餐饮老板的竞争,其本质是“三同的竞争”,简言之,就是相同商圈、相同客群、相同品类之间的竞争。不管餐厅开在什么城市,其物理地址决定了它首先是在某一个人流商圈里,然后90%以上的客群,来自于该商圈内的常驻人口,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旅游集散地。
基于这个现实,我们再来讨论餐饮这门生意就变得相对简单,可以将范围从全国餐饮市场,缩小到某一个具体的商圈:需求上,从9亿城镇人口的总规模,缩小到万人社区的小规模;供给上,从900多万家餐厅,缩小到几十上百家餐厅。
以晚餐为例,居住型万人小区,其实只有4000~5000户(户均2.5人),晚餐消费是以户为单位,所以我们的计算口径,就以5000计算,假定平均每个月每个家庭有20天在外消费,那么5000户的月均总消费频次,就是10万次,平摊到30天,每天3333桌次,减去跨商圈消费的部分,取整数:该商圈常住人口每天产生3000桌次的晚餐消费。
如果该商圈有100家餐厅,那么平摊下来,每家餐厅可分到30桌客人。社区型餐饮,桌均160元的话,日均营收仅为4800元,很明显这个营收数据,难以支撑餐厅的正常运转,大家为了抢夺客人的到店次数,不得不搞各种低价活动,这也就是当下餐饮行业的现状。
如果该商圈控制餐厅数量,只有50家餐厅的话,那么每家餐厅可分到60桌客人,桌均同样是160元的情况下,日均营收已经达到9600元,这个营收数据就可以让餐厅很健康地持续经营,餐饮老板可以不再考虑生存问题,将心思真正花在提升品牌和味道上。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餐饮行业目前内卷的真正原因,就是消费需求量与餐厅供给量的错配,大到全国市场如此,小到具体商圈也是如此,要想解决餐饮困局,理论上很简单,方法也很明确:
控制餐厅数量在合理范围!
很多国家就有类似的举措,西班牙马德里就对每个街区的餐厅总数量做了行政许可方面的限制,在没有餐厅倒闭情况下,新的餐厅开不出来。除非这个商圈的常驻人口增加到了一定数量,主管部门才可能会向市场释放更多的铺面用来经营餐厅。所以西班牙的餐厅老板没国内餐饮老板这么焦虑,不用随时都担心旁边会开一家同品类的竞争门店。
在国内,目前并没有相关部门负责市场规模和餐厅数量的管控,所以,一旦商圈内有什么类型的餐厅生意好,大家就一窝蜂的冲上去开相同的餐厅,甚至把其他类型的铺面也全都开成餐厅。
原本只能支持50家餐厅正常经营的商圈,最终可能开出来150家,甚至更多,而且完全是同质化竞争,可能有十多家火锅,十多家烤鱼,十多家烧烤,甚至,到了夏天小龙虾季节时,几十上百家全都开始卖小龙虾……
03
核心思维:存量思维+总控思维
从目前京东外卖启动的情况来复盘,其实没什么新意,在走外卖平台曾经的老路,也就是“双飞轮效应”:第一个飞轮是餐饮商家,通过降低扣点,第一年免佣金等方式,吸引足够多的优质商家入住;第二个飞轮是外卖用户,通过百亿补贴的方式,吸引外卖用户涌入平台,最终实现:更多的餐饮商家满足用户的多样需求,更多的用户吸引更多的餐饮商家。
这恰好就是绝大多行业专家,不看好京东外卖的原因所在。前面说了,外卖平台在增量经济时代玩过的招数,在现在存量经济时代是否有用还有待验证,更主要的是:这样的做法到底能给餐饮的现状带来什么改变?
就算京东外卖真的做起来了,能让餐饮老板不那么苦逼吗?能解决餐饮供过于求的问题吗?老实说,看不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大家反而担心屠龙少年最后会变成恶龙!
如果我是京东外卖负责人,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盘活现有的存量餐厅,将目标化整为零,把全国市场缩小到一个商圈去深度思考:这个商圈有多少家餐厅,可以因为京东外卖增加多少收入和利润?我们可能救不了所有餐厅,但这个商圈,哪怕只有少数几家餐厅因为京东外卖获利,那也是存在的价值。
这段存量思维的背后,有几个关键点:其一是多少家餐厅因为京东外卖而受益,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试图让所有现存餐厅都上平台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的,都是在走传统外卖平台的老路;其二是加入京东外卖的餐厅,能产生多少增量收入和利润?存量餐厅产生增量利润,是吸引餐饮商家入住和有序经营的唯一优势,否则就算永久免佣金也没价值。
存量思维之后是总控思维:一定要控制京东外卖的餐饮商家入住数量!如果京东也是做所有餐厅的外卖生意,那就是重复老路。此外,从目前的竞争手段来看,除了减免佣金之外,其他方面京东并没太多优势。
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京东外卖只为现有存量餐厅里的部分餐厅服务,为他们带去增量收入和增量利润,紧扣两个关键点:其一是增量利润,比如能不能借助京东外卖让门店每年多赚20万?其二是部分餐厅,能不能让餐饮市场里20%的优质商家因为京东多赚钱?
借用前面的数据,一个万人社区拥有100家餐厅,彼此都过得很艰难,因为这个商圈最合理的餐厅数量是50家,如果大家都上外卖,疯狂竞争的情况下同样不会赚钱,那么,京东外卖是否只为这个商圈里的20家门店服务?
从商圈里挑选20家优质餐厅,把流量导给它们,让他们专注于产品和味道,不用恶意拼价格,不用去烧钱买流量,不用承担超过20%的平台佣金,仅仅依靠用心经营产品,就能在京东外卖上赚到增量利润。这应该是京东想要的,也是一个真正的价值平台所应该实现的。
如果,京东外卖的流量远远超越20家的承载量,那可以在后期增加到30家、40家,甚至更多;反之,如果连20家餐厅的增量收入都无法保障,一上来就入驻100家,又有什么意义呢?烧再多钱也徒劳,纯属自欺欺人的数学游戏。
这里我只是以一个商圈为例,放眼整个餐饮市场,其实是一个逻辑:把一个万人社区,当大到1.5万个社区,无非就是把20家商圈餐厅,放大1.5万倍;如果不只是万人小区,放宽到各类商圈,那就是把20家餐厅,放大到N倍而已,这就是单点突破,全域开战的打法。
总之,京东外卖不应该走外卖平台的老路,不应该单纯通过补贴和减免佣金来启动外卖的全面战争,而应该聚焦商圈做精准的局部歼灭战,基于自身庞大的品牌影响力,基于强大的市场团队,基于强大的资金实力,围绕商圈深耕,不要为餐饮行业“供需失衡”的现状所困,更不要加剧这种现状,而应该以线上平台的方式,重构供需关系!
京东作为国内互联网巨头,拥有全国征战的实力,同时餐饮外卖又有流量入口的战略价值,那么,完全可以通过外卖,自建一套专属于京东的“餐饮供需关系”:把全国市场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商圈,每个商圈评估自己能掌控的“客流量”,以及因此产生的餐饮消费需求总量,然后根据这些客流量,来匹配餐厅总数量。
想依靠线下客流量赚钱的餐厅,为了合法且正常的经营,需要去工商注册登记,拿到工商营业执照和卫生经营许可证;想要依靠京东外卖赚钱的餐厅,需要满足京东外卖的入驻要求,拿到京东外卖平台的入住许可,还要接受考核,不合格的要被清退。
现实中好像完全搞反了:各路人马轮番登场拜访餐厅,以各种优惠政策利诱餐饮老板入住京东外卖,其中不乏各种空头承诺,我敢说,越是这样,餐饮商家加入京东外卖的价值越低,而且很快就会出现严重的良莠不齐现象,最终又是多方受损的结局。
所以,我认为目前这种推进方式,属于战略性失误,如果我是京东外卖负责人,会立即叫停!
04
核心客群:卫生敏感型用户
京东外卖要想真正改变餐饮外卖的现状,必须从“供需关系错配”这个命根上想办法,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商圈为单位,为部分符合标准的餐厅,发放“入驻通行证”,为入驻的部分优质餐厅带去增量收入和增量利润,借此来实现“供需关系适配”,那么这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
什么类型的餐厅才能拥有通行证?
站在餐饮行业的角度,可能有很多指标,比如味道的好坏、菜品的多寡、价格的高低、食材的优劣、距离的远近、评分的高低、服务的好坏等,但这就够了吗?
餐饮外卖缺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定要反复不停地追问!严重供过于求的市场里,讨论的重点不应该放在供给端,而应该相反,所有的讨论都应该围绕需求端:用户点外卖的痛点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京东要想打赢餐饮外卖这场战役,要满足哪类用户的需求?解决这些用户的哪些核心痛点?
回到需求端,不管是线下场景,还是线上平台,根据消费需求重视度,餐饮消费群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价格敏感型用户、味道敏感型用户、服务敏感型用户、环境敏感型用户、评价敏感型用户、距离敏感型用户、便捷敏感型用户、品牌敏感型用户、颜值敏感型用户和卫生敏感型用户。
共2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