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场景:延长经营时间段
奈雪PRO
奈雪PRO是“一店变多店”的新模式,该店型既是体验店、社区店,又是零售店。2021年,奈雪PRO在北京、上海等多地开出首店,并计划于2021年及2022年开设650间茶饮店,其中约70%为PRO店。
麦当劳中国新总部大楼旗舰餐厅面积超过700㎡,是上海麦当劳目前营业面积最大的餐厅。麦咖啡首次携手中信书店,将中信首个儿童主题书店、迷你剧场与手工咖啡吧创新结合,是国内首家布局书店和剧场的麦当劳餐厅,也为亲子家庭提供了一处专属空间。
SEESAW以“日咖夜酒”为主题概念,从日间咖啡延伸至夜间小酒,打造了一个场景更多元、体验感更丰富的新坐标。
据不完全统计,奈雪在2021年开出20多家首店。其中,奈雪PRO则是极具规模效应,在多地开出了城市首店。
相较于奈雪早期门店,奈雪PRO店综合满足多种场景下的需求,从而变相延长经营时段,上班期间及下班居家场景都能覆盖。SEESAW 尝试日咖夜酒的模式也是跨界延伸的典型案例。
麦当劳中国新总部旗舰店,更是以“书店、小剧场、麦咖啡、麦当劳”多业态融合的模式,拓展出复合空间。麦当劳中国首席发展官梁海静也在采访中提到,这种复合型的新门店将不断“拓展”到全国,杭州第一家CUBE餐厅正在筹备中,有望在2022年开业。
2)加品类:寻找新增长点
Manner 在环球金融中心开出了首家集“咖啡+烘焙+轻食”于一体的餐厅。门店延续了Manner一贯的简约美学,打造了一个充满设计感、层次感、现代感的空间。店内产品极具性价比,烘焙均价不过10元,轻食人均30-50元。
借助首店效应,做跨界尝试。比如Manner 对轻食的尝试,此前的wagas、新元素等餐厅其实就是“咖啡+烘焙+轻食”业态,已经培育出了一部分消费者。从咖啡跨界延伸做轻食仍是有想象空间。
当红品牌的跨界尝试+极具美学的空间体验,形成的“首店效应”不仅能够吸引打卡流量,同时也在持续激活品牌创新力,打开品牌营收的新增长点。
3)加业态:线上品牌开设旗舰店
三顿半首家概念店在上海安福路开业,是继2019年在长沙开出demo店以及2020年联名茶颜悦色线下门店之后,三顿半又一次线下尝试。
门店装修主打工业风,整体空间布置十分简约,同时利用砖块、金属元素营造半完工的太空基地景象。室内桌椅是可以随意拼接、移动的,为消费者营造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空间。
以三顿半线下店into_the force原力飞行为代表的零售品牌线下体验店,已经成为了网红必打卡点和流量担当。从零售跨界线下体验,将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具象化,更容易激发消费者品牌好感度。
4)加人群:品牌多样性延伸
星巴克手语店,是一家由听障人士组成的无声的咖啡店,门店内数十名咖啡师,其中有整整一半以上,是听障人士。目前,星巴克中国已有 4 家手语门店,分别位于广州、北京、杭州与上海。
Shake Shack首次在中国以“Shack-Hood”为主题概念,打造全新升级的宠物友好2.0体验店。产品方面,门店首次在中国大陆推出专为狗狗研制的冰激凌“Pooch-ini”。
星巴克可以说是餐饮界的首店狂魔。2021年,星巴克(包括啡快概念店、手语门店、臻选门店等概念店)开出了30+首店。星巴克手语店、星巴克环保实验店“向绿工坊”全球首店等首店,都是以特定主题,吸引更加垂直的消费群体。
不仅是Shake Shack,喜茶、星巴克等品牌也都曾推出宠物友好店,以吸引宠物爱好者群体。
此外,俏江南原班人马打造的品牌“麻六记”首店也选择在北京国贸开出首店。定位时尚川菜,在产品(古法川菜)、店型(几百平米小馆)、呈现(国潮范儿)几个维度,分别做了截然不同的演绎。因为“做小”,麻六记的盈利能力很好,“首店”之后很快铺开市场,获得火速发展。
小结
首店经济大繁荣之下,正在推动餐饮品牌们的谨慎创新。
一方面,在原有品牌或门店基础上进行尝试,成本可控,比起单独创立一个品牌,风险系数更低。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仍有的当下,收缩与拓展同步进行,必然要想一些四两拨千斤的方法,首店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在餐饮首店经济背后,头部品牌们的焦虑也隐隐显现。星巴克一年开出30多家首店,奈雪则是一年20多年首店......在餐饮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创新的速度、规模化的速度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来源:餐企老板内参 戴丽芬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