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凭借“蜜桃乌龙”出圈,并成功引领饮品乃至甜品潮流配方的茶里,则采用多种原料拼配的工艺,用花果茶的复合口味来吸引年轻消费者,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同时,茶里也将消费场景的细分作为发力点,注重产品和场景的匹配。
例如,2019年推出“每日茶”,产品按照“早餐元气”“饭后解腻”和“下午怡神”三个不同的饮茶场景来搭配,2020年又针对睡前场景上线“晚安茶”,主打提升睡眠质量的功能。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快消品的消费场景细分化,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多元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消费者的喝茶习惯,提高用户黏性。
此外,这些新消费品牌还改良了茶叶的泡制过程,不仅能用热水冲泡,还可以用时下年轻人喜爱的冷萃方式。柒日原叶的茶粉甚至能用牛奶冲泡,方便消费者在办公或者居家场景下自制一杯低糖低卡的奶茶。
国内现有的袋泡茶在包装上也进行了创新,以植物纤维制成的三角锥型茶袋代替传统的扁平茶袋,茶包可以立在杯中,增加了茶叶与水的接触面积,从而让茶叶在水中得到充分舒展。
在品牌建设和营销方面,这些品牌也极力向年轻消费者靠拢,用上了极受年轻人欢迎的套路。
例如茶里曾出现在李佳琦的直播间,和南方周末、丸美、拉面说等多个品牌有过跨界合作,还联名热门电影IP推出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少年的你》的定制套装。
不做下一个立顿
据艾媒咨询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袋泡茶在茶品类消费总额中的平均占比为23.5%,欧洲为80%,美国和英国高达90%。而这一数据在我国仅为5%,只有15%的中国消费者表示经常喝袋泡茶。
此外,中国消费者偏好茶叶主要因为茶叶更有茶文化意境,品质可以直观看到,且口感好;而偏好袋泡茶的消费者则主要看重其方便快捷,这一比例达到55.8%。
在喜欢袋泡茶的消费群体中,40岁及以下的人群占比为88.2%。这比传统茶企的主力消费者年轻了10岁,且女性消费者数量基本与男性持平。
也就是说,中国茶文化正在通过袋泡茶的方便快捷走向年轻化。随着茶叶品质和口感的提高,未来袋泡茶市场的销售份额提升潜力巨大,包装精美、功能多样、场景细分的袋泡茶将迎来广阔的蓝海市场。
不过,立顿虽然面临人走茶凉的命运,但其品牌成功的秘诀仍值得本土品牌借鉴。无论是在产品端还是在供应链上,本土袋泡茶品牌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是在产品的品质把控和标准化方面,这些本土品牌还很难对标立顿。
立顿在世界各地都建有基地和茶厂,可以一年四季为立顿提供品质稳定的茶叶原材料,并在英国的拼配中心打造出稳定的口感和味道。
有行业人士指出,茶叶的原产地、加工工艺以及独特配方是实现袋泡茶品牌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而国内袋泡茶加工厂大部分还处于作坊式经营,成立7年、月销量已超过2000万的茶里也才开始自建工厂,降低供应风险。
其次在品牌化方面,这些新兴品牌的用户群体尚未对品牌形成固有认知。
事实上,据艾媒咨询统计,目前我国袋泡茶品质已经有大幅度提升,但很多消费者仍对袋泡茶有“品质不佳”的固有印象。因此,本土袋泡茶企业亟需品牌化,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价值,树立行业口碑。
最后,和大部分新兴消费品牌一样,本土袋泡茶品牌往往起源于电商渠道,线上销售占比可达60%。但体验感对茶饮消费来说仍有很强的必要性,而实体店正是品牌展示和产品体验的最佳渠道。
另一方面,人们购买袋泡茶就是为了方便快捷、即时获得,线下商超、便利店无疑能更好地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布局线下,从单纯的线上渠道转型为打通线上线下,必然成为袋泡茶品牌未来的一大发展规划。
当然,立顿几十年来所建立的渠道能力以及B端资源,是新兴品牌难以企及的竞争壁垒,但电商渠道的成熟也给了这些品牌较低的准入门槛和茁壮成长的机会。
洞察消费者、结合新场景、完善供应链,本土袋泡茶品牌正顺应着饮品市场消费场景化、产品养生化和营销多样化的潮流,推出更有记忆点的产品,占领消费者心智。
以前,新兴品牌常标榜自己将“成为下一个××”,但在袋泡茶行业,显然没有人会将“成为下一个立顿”作为奋斗目标。
来源:新零售商业评论 何意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立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