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监管+舆论多重绞杀,仿冒版图“崩盘”
自9月7日媒体首发报道撕开山寨乱象后,多方力量迅速介入,形成对山寨集团的 “围剿之势”。
监管部门强势出手,对仿冒店进行监管,明确遏制 “李鬼冒充李逵” 乱象,从政策层面切断山寨扩张路径。
监管介入之外,还有来自大众社会舆论的各方施压。
比如网上网友的辨别真假攻略,网络博主的视频“打假”,以及当地餐饮人对山寨集团的联合抵制。
让这背后的山寨集团—“无名集团” 招牌被连夜拆除,截至9月底,其关联的四川无名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四川麦田鸭食品有限公司直接注销。
商圈内的仿冒门店或闭店、或更名,曾经密集的 “复刻招牌” 大幅减少。
2、实控人致歉欲赠 “商标”,老店不买账:注销才是真道歉
在版图崩塌、压力拉满的节点,山寨集团实际控制人颜某终于打破沉默,主动约见相关媒体公开致歉。
他坦言 “这就是因果逻辑,任何东西有取就有还”,并提出将此前抢注的商标 “赠予” 相关老店。
但这一提议遭到绝大多数老店的拒绝,其中一老店负责人直言,仿冒店已分流客源、毁掉部分品牌口碑,“被抢注的商标早被‘污染’,我们拿来没用”;
有的老店老板表示,所谓 “赠标” 只是表面功夫,“真心道歉就该主动注销所有抢注商标、关闭全部仿冒店,而不是用‘赠标’来粉饰”。
目前,已有多家老店启动商标无效宣告申请,坚持通过法律途径索要赔偿,拒绝接受 “象征性补偿”。
舆论成新防线:
大众监督倒逼山寨退出市场
此前,餐饮人维权多依赖法律途径,但面对集团化运作的山寨者,常因“流程长、成本高、取证难”陷入被动。
而此次成都山寨 “帝国” 的崩塌,让餐饮人看到了新的维权力量——社会大众舆论。
从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 “踩坑经历”,到网友集体声讨山寨行为,再到媒体持续追踪曝光,大众舆论形成强大压力,不仅推动监管部门快速介入,更直接击中山寨集团的 “流量命脉”。
仿冒店靠误导消费者盈利,一旦失去大众信任,客源便会断崖式下滑。
在法律法规之外,如今“大众舆论监督” 已成为餐饮维权的另一道屏障。
对餐饮行业来说,舆论监督的价值不止于 “一次事件的解决”,更在于构建了一道 “长效防护网”。
如今顾客维权意识、辨别能力在慢慢提升,山寨店靠 “仿招牌、假宣传” 引流的套路一旦被揭露,很快就会被顾客所抛弃。
更重要的是,舆论让“山寨成本”大幅提升 —— 过去或许钻法律空子,走灰色地带碰瓷,有投机者能暂且苟活。
现在法律之外,还有舆论的监督。当 “赚快钱” 的路子被舆论堵死,山寨行为自然失去生存土壤。
对餐饮人而言,这意味着未来维权不再是 “单打独斗”,背后还有千万消费者和媒体的支持,让坚守品质、诚信经营的品牌真正获得市场青睐。
总结:
餐饮人苦山寨久矣!
那些被抢注的商标、被分流的客源、被毁掉的口碑,是多少老店数十年积攒的 “心血”。
过去,单店对抗集团化山寨,像以卵击石,艰难且一眼望不到头。
如今,成都这场风波让我们看到,“舆论” 不再是旁观者的声音,而是能击穿山寨铠甲的 “利器”。
游客的一句吐槽、网友的一次转发、媒体的一篇报道,汇聚成监督的洪流,加之监管出手,逼着山寨低头。
正如老话所说:“人心是杆秤,舆论是明镜。” 它照出了山寨的投机本质,也给了餐饮人新的底气。
希望自此以后,能让让 “李鬼” 再难藏身,让真正的好味道、好品牌,在阳光下好好生长。
来源:职业餐饮网 旖旎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