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能否成为下一个餐饮高地
晚上十一点,当我站在贵阳最大的深夜食堂——青云市集的大门口时,看到如织的人潮从身旁走过,让我产生一种错觉,“这不就是长沙的黄兴广场吗”?
如果论城市面貌,贵阳好像重庆的孪生兄弟;但从气质上看,贵阳却和长沙最接近。
第一,两个城市都很“年轻”。
2024年,在贵阳常住人口中,18岁至35岁的人口比例是38%,长沙25-45 岁人口占比为58%,两个城市都很“年轻”。
过去几年,年轻人逃离了北上广,却扎堆跑进贵阳和长沙。2024年,在人口净流入城市排行榜上,贵阳新增了19.96万人,力压深圳,排名全国第一;长沙位列第五,也排在第一梯队里。
年轻人多,代表着城市有动力,商业有活力;流入人口多,则说明城市有未来,商家有希望。
第二,房价收入比低,消费无压力。
2024年,在全国50个重点城市中,贵阳和长沙的“房价收入比”均排名倒数(2024年贵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576元,新房均价为7819元/㎡;2024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658元,新房均价为9664元/㎡)。
生活成本低、压力小,年轻人才愿意消费,敢于消费,这就是这两个城市的餐饮业如此繁荣的原因。
另外补充一个数据:2024年贵阳的餐饮收入同比增加9.9%,长沙同比增长4.3%,相比之下,北上广深的餐饮业要么是负增长,要么是不增长。
第三,商业环境宽松,创业成本低。
判断一个城市的商业环境最好的指标就是——看店招。不论是黄兴广场,还是青云市集,你都能看到各种尺寸不一、五花八门、五颜六色的店招,这说明城市监管的力度小,政策宽松,包容性强。要知道,同样尺寸的店招,放在北方根本不可能批下来。
另外,两个地方的房租和人工成本不高,开店成本低,很多店开在老城区的居民楼下,房租便宜,不少老板既是厨师也是房东。
商家敢投入,敢创业,这就导致两个地方的商业氛围好。尤其是贵阳,商业密度高,从商场到街边再到地下通道,到处都是商铺,空铺很少。
第四,两个城市都不缺流量。
在社交媒体上,这两座城市都是当之无愧的网红。芒果台为长沙源源不断地输送流量,而黔灵山的马喽则撑起了贵阳旅游的半边天。贵阳和长沙都靠旅游起家,同样也靠美食出圈:
长沙有黄兴广场,贵阳有青云市集;去长沙吃湘菜,到贵阳喝酸汤;长沙有臭豆腐,贵阳有折耳根;茶颜悦色是长沙的骄傲,去茶山则是贵阳之光……
自古文旅、餐饮不分家,文和友、费大厨、茶颜悦色为什么能火遍全国,贵州酸汤凭什么成为这两年的顶流,说到底餐饮就是流量的生意,旅游兴,则餐饮旺。
第五,“精神反内卷”
判断一个城市的精神状态,主要看夜生活,贵阳和长沙这两个城市统一的特点就是:不爱睡觉。从早到晚,可以24小时不停筷,没有什么事情比“吃喝”重要。
但跟长沙相比,贵阳人的松弛感更甚。
夜晚11点的贵阳街头,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路边小摊,几个陌生人围着一张小小的烤豆腐摊,就这么惬意的吃起来。
有人在小红书上问:“为什么贵阳人不焦虑?”
答:因为焦虑的人都离开了。
“娱乐至上、吃喝万岁”,在这两个城市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一下:
回想五年前,长沙绝对是中国餐饮的第一高地。以文和友、茶颜悦色、墨茉点心局为代表的一大批餐饮品牌崛起,品牌估值和融资屡创新高;中国一半以上的消费基金经理都飞去长沙考察,全国各地的餐饮人也都前去长沙学习考察……
今天的贵阳,就好似五年前的长沙。
从商业环境来看,贵阳的头衔太多了,“火锅第一城”、“咖啡第一城”、“夜生活第一城”、“剧本杀之都”……在吃喝玩乐上,贵阳人领先太多;
从消费意愿上看,北上广深在消费降级,而贵阳还在消费升级;根据2023年《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显示,贵阳人在“愿意花钱取悦自己”的城市中排名全国第二,“早C午T晚A”,贵阳年轻人在新消费上与一线城市丝毫没有代差;
从餐饮发展来看,贵阳多元的本土餐饮文化无可比拟,且未被过度商业化。不论是火锅、烧烤、粉面快餐,还是咖啡、精酿等品类都有非常好的基础,处在爆发的前夜;贵州各地的美食在贵阳进行二次发育,全中国的餐饮人完全可以去找样板,抄作业;
从产业政策上看,2025年贵阳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培育扶持一批精酿啤酒品牌”;对于咖啡行业,政府要主导构建“从种子到杯子”的全产业链,营造“为了一杯咖啡来贵阳”的消费氛围。
行业做得怎么样,土壤最重要。
我们有理由期待贵阳餐饮的大爆发,贵阳能否成为“下一个长沙”,我们拭目以待。
写在最后
贵阳餐饮爆火,但在这一波的行情里,贵州本土的餐饮品牌并没有吃到多少红利。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贵州菜这么火,但是我们能说出几个贵州本土的餐饮品牌?
贵州餐饮出圈了,但贵州的餐饮品牌以及餐饮人都没有走出去;贵州餐饮火了,但成就的全是外省的餐饮人。
东北的餐饮人在深圳卖起了贵州烧烤;重庆人在成都把花溪牛肉粉卖得风生水起;风靡北上广的“贵州bistro”,是地道的武汉品牌……
也许是跟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习惯了安逸生活的贵州餐饮人,没有湖南人那种“霸得蛮”的性格,也缺少制霸全国的野心。
但是,在这场贵州餐饮的盛宴里,贵州餐饮人不应该缺席。
好消息是,一些改变正在发生。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一批贵阳本土的餐饮品牌开始尝试走出去:去茶山已经在上海、广东、江苏等多省开店,其中广东佛山首店开业时,最高日出4000+杯,最长等待时间超过6小时;大胖刘烙锅在北京开出四家店,其中五道口店国庆期间排号超 5000 桌;咖啡品牌也走出了舒适圈,乔治队长去了最卷的城市上海,SeekSeeking试水重庆……
总的来看,贵州餐饮有很长的品类纵深,除了“酸汤”以外,烙锅、粉面、奶茶、咖啡、冰浆都有机会跑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
未来,贵州本土餐饮仍需在品牌、运营、供应链和资本上发力,想办法解决贵州菜在“省内土,省外高级”的问题,以及如何保证“烟火气不被工业化取代”的问题。
能不能把握住难得的市场机遇,找到属于自己的“贵州模式”,是每个贵州餐饮人的时代命题,希望贵州餐饮能够一路向“黔”,不做网红,做长红。
来源:红餐网 翟彬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