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餐网 翟彬
过去两年,贵州菜绝对是最火的品类,没有之一。以贵州酸汤火锅为例,年增速高达25%,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6.5亿。不论是B端还是C端,贵州菜都出尽了风头。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贵州,如何从“小透明”站到了中国餐饮的C位,成为中国餐饮的创意源泉?贵州本土餐饮,还有哪些待挖掘的潜力?
七月的盛夏,带着好奇与疑惑,笔者来到了“爽爽的”贵阳,希望能从这个新晋的网红之城身上,找到贵州餐饮爆火的底层逻辑。
贵阳餐饮的AB面
“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初到贵阳,一种强烈的反差感就扑面而来:老城区到处是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登高爬低、街巷纵横,市井气十足;而另一边,新城区的城市界面既新潮又现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座一线城市。
“云岩区的烟火气,观山湖的CBD”,这种“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强烈反差,割裂感十足。
不过,与城市建设相比,贵阳餐饮带给我冲击力才是最大的。
刚一落地,我就有一种“老鼠掉进了大米缸”的感觉。来贵阳之前,我对贵阳餐饮的印象基本停留在“酸汤和烙锅”上;落地之后,我看到的却是豆米、豆豉、虾酸等数之不尽的火锅种类,和满大街的牛肉粉、羊肉粉、素粉、肠旺面、豆花面、脆哨、洋芋等吃不完的小吃,还有冰浆、刺梨奶茶、折耳根美式、木姜子精酿等古怪新奇和的茶饮和咖啡……
贵阳餐饮味型的丰富度以及品类的多样性,远超我的想象。再加上火爆的消费氛围和多元的民族文化,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贵阳绝对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城市。
1. “火锅第一城”
如果统计全国哪个城市的人最爱吃火锅,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重庆,但实际上,贵阳才是名副其实的“火锅第一城”。相关数据显示,贵阳早在2020年就超越了成都、重庆等城市,成为全国人均火锅店数量排名第一的城市。
火锅在贵阳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呢?在2024年大众点评“必吃榜”贵阳上榜的28家餐厅中,火锅独占11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类。
有人说,在贵阳光是火锅就有100种,我觉得此言不虚。
在街上随便逛逛你就会发现,贵阳火锅给人的想象力是无尽的:味型上就有红酸、白酸、虾酸、臭酸;锅底有豆豉、豆米、豆花,酸笋;食材有猪肉、羊肉、牛肉、鸡肉、鱼肉、猪脚……如果你想猎奇,还有花江香肉火锅 、牛瘪火锅、辣子鸡火锅、鱿鱼鸡火锅等等。
在食材和风味上,贵阳的火锅确实属于“老天爷赏饭吃”,物产丰富加上味型多样,绝对有能力与重庆一战。
除了气候特征和饮食习惯之外,火锅能够坐稳贵阳餐饮的头把交椅,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便宜!
大部分贵阳火锅店的消费模式是:蔬菜+蘸水+米饭+锅底+茶位,消费普遍在30-40元/人,人均十几块钱的也不在少数(有些店的人均甚至是个位数),还可以无限自助。笔者团购了一个57元2-3人的豆米火锅套餐,味道好自不必多说,关键是性价比超高,感觉光是吃蔬菜都回本了。这对于从一线城市过来的游客而言,幸福感爆棚,要知道同样的餐标在北京的价格至少翻倍。
一个省会城市,这样的物价水平,我羡慕贵阳人民,同时也感慨:在贵阳做火锅的难度真是地狱级别的,太卷了!
2. “一口肠旺面,一杯冰美式”
贵阳独特的城市面貌,也塑造了其餐饮特有的气质:
A面的贵阳,传统中餐的基因依旧强大,烟火气十足;B面的贵阳,正努力对接着世界的消费文化,小资且洋气。
在贵阳逛吃的几天里,我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一条小巷子里,开着一堆牛肉粉、糯米饭、豆花面等街边苍蝇馆子,中间点缀着一间非常有格调的咖啡馆或是精酿酒吧。
“你以为自己在欧洲,其实你在贵州”。既有本土风味,又有国际范儿,贵阳餐饮的这种反差感,让人既新鲜又惊喜。
有数据显示,贵阳只有660多万常住人口,却开出了超3000家咖啡馆和1200多家精酿酒吧。如果按照人均来算的话,贵阳咖啡厅的密度已经超过了上海,精酿酒吧的密度也逼近上海和北京,排进了“全国第一梯队”。
精品咖啡店和精酿酒吧如同毛细血管般深入到贵阳的大街小巷,“一碗肠旺面+一杯咖啡”,已经成为不少贵阳年轻人早上的固定套餐。
其实,在没来贵阳之前,我对贵阳“新消费”的现状一无所知,尤其是咖啡。
贵阳不产一粒咖啡豆,却成为了中国“咖啡冠军”的摇篮:
-2009年,贵州籍咖啡师周云贵在世界咖啡师大赛中夺得了中国赛区总冠军,成为贵州咖啡破圈的第一人;
-2015年,贵州籍咖啡师,贵阳「对的咖啡」主理人胡颖在世界咖啡师大赛中国赛区夺冠,她的成名之作就是“茅台咖啡”;
-2025年5月,贵阳本土咖啡品牌「乔治队长」的主理人彭近洋在2025WBrC世界咖啡冲煮大赛中夺冠。
如今,贵阳咖啡和精酿已经成为贵阳的新名片,“打飞滴去贵阳喝咖啡”,更是成为众多咖啡爱好者的必修课。“白天去黔灵山看猴子,下午去CAPTAIN GEORGE喝咖啡,晚上到水泥公园一醉方休”,更成为小红书上贵阳city walk的经典打卡攻略。
3.连锁店的“坟场”,夫妻店的“天堂”。
在贵阳的几天里,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大街上80%的品牌都没见过。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连锁品牌,在贵阳的能见度低得可怜。
这种现象在咖啡品类上表现得更明显:在全国门店数量排名前十的咖啡品牌中,只有瑞幸和库迪在贵阳开出过百家,NOWWA、星巴克、幸运咖只有几十家,其他品牌像是Manner、Tims、M-stand甚至一家店都没有。
贵阳本土的咖啡品牌占据了70%-80%的市场份额,这与上海、北京等成熟的咖啡市场相比,反差明显。
我把这个现象归因为:贵阳本土餐饮的风味自成一派,形成了独立的生态,不会轻易被流行同化,且能够坚守本味,因此外来的餐饮品牌渗透率极其有限。
最近几年,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里,连锁品牌高歌猛进,大大挤压了单店和小连锁的生存空间,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下,夫妻店倒下众多。其结果就是,餐饮的个性正在被抹杀,你去任何一家商场,看到的都是同样的品牌,吃到的全是同质化的口味,到处都是人造的环境,还有假装松弛的氛围感。
而在贵阳,大量门店依旧是小店、老店和夫妻店,它们没有标准化的口味和脸谱化的服务,门店虽小但有烟火气,产品不精但能吃出人情味儿。
这些小馆子基本都开在居民区的楼下,贵阳高高低低的街巷,成了这些小店的庇护所。往往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就藏着让人意想不到的美食,寻找的过程就像在开盲盒。
尤其这两年随着新消费的崛起,各种主理人店像野草一样生长起来。它们扎根在社区,挖掘本土风味与文化,同时又积极拥抱流行,给贵阳餐饮融入了全新的能量。
“在地、野生、创新、反差”,简而言之就是:小而美。
4. 越夜越贵阳——爆火的消费氛围
我把贵阳的几个重要商圈都逛了一遍,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贵阳人挣点钱全炫嘴里了”。
从喷水池到民生路,从青云市集到阿云朵仓,一路上我看到的全是“吃吃喝喝”,好多馆子都是“一饭难求”:青云市集的贵厨,排队3小时起;省府路的老凯里酸汤鱼,排队2小时起;乔治队长万象城店,排队2小时才能喝上;即便在下雨天,大胖刘(小十字街店)等位时间超过1.5小时……
但这并不是贵阳餐饮的全部,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贵阳餐饮,必须等到晚上。
我是晚上10点落地龙洞堡机场的,凌晨从酒店出来找口吃的时候,街边的大排档已经站满了深夜出来觅食的年轻人,楼下的各种烙锅、酸汤火锅、烧烤店里更是人声鼎沸,烟火气十足。
要知道这只是一个普通工作日的凌晨,我入驻的酒店在观湖新区,也并非热闹的老城区,这样旺盛的人气给了我不小的冲击。
彼时,我心里只有一个疑问:贵阳人都不上班吗?
答:贵阳人“上白班”,但贵阳人的嘴“上夜班”。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24年贵阳餐饮业营收272.11亿元,其中夜间餐饮营收约190.5亿元,占比高达70%。如果按照“夜间餐饮收入占比”来算,贵阳已经超过成都(其夜间餐饮营收占比51.8%),排名全国第一。
共2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