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随着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牛排需求的增加,地摊/街头牛排应运而生。街头/地摊牛排将牛排的消费场景从高雅的餐厅转移至街头市井,通过烟火气十足的用餐体验让牛排融入日常饮食场景。从各大社媒平台的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6月,在抖音和快手平台上,“街头牛排”相关话题的累计浏览量分别超19亿次和6亿次,消费者对平价牛排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

2.快餐化:牛排门店或连锁品牌通过不同的形式探索“快餐化”
随着西餐文化的进一步普及,牛排逐渐走向大众。一些主打“牛排+主食”模式的牛排小店也应运而生。这些牛排餐厅产品结构简单、门店面积小、产品制作流程较为标准化,选址一般都在街边、社区,经营较为灵活。但这种发展模式比较简单,多数门店还是以单体经营为主,并没有形成连锁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快速便捷的餐饮需求不断增加,以及餐饮市场竞争加剧,不少牛排品牌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开始探索“快餐化”,积极拓展外卖业务,在美团等外卖平台推出“一人食”套餐。
此外,牛排快餐品牌牛校长·现煎原切牛排,凭借着“快餐价格吃原切牛排”的定位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整体而言,这些牛排门店或连锁品牌为适应市场发展、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索“快餐化”。

3.融合化:牛排品牌在模式、风味等方面加速融合,赛道融合化趋势逐渐加深
当下,牛排赛道主要从三方面加速融合化。其一,牛排品牌通过“+中式菜品”、融合其他餐饮业态的方式丰富产品矩阵,拓宽经营边界,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例如,在菜品方面,随着牛排本土化策略的深化,品牌在产品结构方面也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加入了港式点心、中式糖水、牛杂煲、卤肉饭、炒饭,甚至现制茶饮等中式特色产品。
在业态方面,豪客来牛排、豪享来、诺丁牛排等连锁品牌早在几年前就推出“点牛排享自助”的模式,通过提供沙拉、汤品、甜点等自助餐台增加价值感,形成差异化竞争。此外,随着酒馆热度的持续上涨,越来越多的牛排品牌在门店中融入酒馆模式,将牛排餐厅的“仪式感”与酒馆的“松弛感”结合,以延长经营时间、拓宽经营边界。

其二,越来越多的牛排品牌在持续挖掘西式风味的同时,还通过运用中式调味料、中式食材,将中式风味与西式风味结合,实现牛排风味的本土化创新。

其三,越来越多的牛排品牌将干式熟成、湿式熟成等技术应用到牛排的烹饪过程中。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丰富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体验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许多牛排品牌在预处理技术与烹饪方式上不断借鉴其他领域的技术(如肉类加工领域的干式熟成、湿式熟成技术),并将其融入牛排的制作过程中,给牛排产品带来了更丰富的风味与口感层次。

4.区域化:大部分品牌以区域发展为主,少数品牌向全国化发展
目前,我国的牛排品牌大部分以区域发展为主,仅有少数品牌向全国扩张。具体来看,豪德亨牛排自助餐厅、诺丁牛排、凡塔斯牛排自助餐等品牌的门店主要集中在华东区域;豪约客牛排、西牛记牛排等品牌主要深耕华南区域;牛排家等品牌主要在华北区域发展;吉布鲁牛排海鲜自助、布拉诺西餐、ZHAO赵·牛扒坊等品牌的门店主要集中在西南区域。总体而言,这些品牌在各自的深耕区域发展较好,门店数占比均超过了四成。
5.产业化:上下游协同助力产业发展,牛排产业链日趋完善
随着牛排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牛排产业发展日益完善,形成了“上游供应原材料—中游标准化加工—下游多场景触达消费者”的完整产业链。

在牛排产业上中游环节中,各个领域均发展出了一批优秀企业,共同推动牛排赛道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在食材领域,恒都农业、泰森食品、元盛食品等企业近年来构建了覆盖肉牛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物流运输的完整体系;还有联豪食品、大庄园集团、和一牧鲜等企业也构建了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的一体化供应链体系。在调味料领域,味好美、卡夫亨氏、李锦记等企业为牛排餐厅提供适用于牛排烹饪的调味料。
在下游环节中,豪客来牛排、豪享来、莫尔顿牛排坊、牛排家等牛排品牌则通过自建生产基地、稳定原材料采购渠道、完善物流配送体系等方式加强供应链建设,助力品牌规模化、连锁化发展。
结语
虽然牛排赛道在持续扩容,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痛点,比如牛排赛道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牛排品牌要承受来自多方面的竞争压力;牛排的供应链亦遭遇较多的挑战,如牛肉的食材供应面临着价格不稳定、产量不足的风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也是困扰牛排品类的一大难题等。这些都需要众多牛排品牌一一去克服。
来源:红餐智库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