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市场关切,从3月下旬开始,全面松绑“仅退款”——近日,阿里巴巴旗下平台1688宣布调整“仅退款”规则。至此,淘宝、拼多多、快手等多家电商平台已细化调整该规则。
从之前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效仿推出“仅退款”,到目前该规则渐次调整,不过近两年时间。这一转向背后的原因有哪些?说明了什么?如何营造健康的电商发展环境?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多家平台调整优化规则
何为“仅退款”?这是多个电商平台此前推出的一条售后规则,即“不退货仅退款”。买家收到货后若发现商品存在品质问题,如破损、与商品描述不符、性能故障等,可发起“仅退款”申请,平台会主动介入处理,无需商家同意即可退款,退款后货品也无需寄回。
几年前,“仅退款”在某电商平台率先实施,2023年以来,多家大型电商平台纷纷跟进,在售后服务规则中增加相关条款。一时间,“仅退款”成为电商平台比拼规则、争夺用户的焦点。
不过,去年下半年以来,拼多多、淘宝、快手等电商平台纷纷对“仅退款”进行细化调整。有的宣布优化“仅退款”策略,提升商家售后自主权,对优质店铺减少或取消售后干预;有的明确了详细的审核流程,如规定商家应在用户提交仅退款申请后的一定时限内进行处理,如商家不同意退款可与用户进行协商,如协商不妥可申请平台介入等。
各家电商平台调整后的规则各有不同,但可以看出,重点在于减少平台主动介入。如何看待这一转向?
“从规则设计上来说,‘仅退款’是为了改善消费体验,减少在售后阶段与商家沟通的时间和成本,对一些劣质商家有一定震慑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各大平台也在不断评估这些规则的影响。”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专家委员会专家李鸣涛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李鸣涛看来,包括“仅退款”在内,电商平台规则的调整变化与市场环境紧密相关。近年来,电商平台或多或少面临增速放缓的压力,怎样留住和吸引更多消费者,成为其所有竞争策略的核心目标。在这样的目标驱使下,很多平台规则也就更倾向于消费者。“但目前来看有些规则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侵害了平台生态,所以到了这样一个调整、纠偏的阶段。”他说。
为商家提供更大自主权
“仅退款”为何难推行?
反应最激烈的当属商家。不少商家分享了真实“遭遇”:一位湖南商家给客户发出价值1000元的货品,但快递刚发货后,客户便申请“仅退款”,快递拦截失败,商家钱货两空;还有商家卖植物,到货后用户一个多星期才取回,超出了合理时限,植物受损,申请“仅退款”;除此之外,商品有轻微污渍“仅退款”,不喜欢的“仅退款”,衣服穿了几星期还要“仅退款”……各种理由五花八门,让本分做生意的商家头疼又无奈。而最让他们难以接受的一点,是“仅退款”无需获得商家同意,在交易中丧失了话语权。
一段时间以来,各路商家追讨货款的消息也不罕见。比如,浙江某卖家因为一件9.9元的短袖被“仅退款”,跨越千里讨公道;上海一卖家因为12双袜子被退款不退货,自驾开车去追货;还有卖家向法院起诉恶意退款,最终胜诉并获赔了维权成本。
正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规划和财务司负责人王国伟所说,有一段时间,“仅退款”问题造成平台内商户很多苦恼,“平台经济是一个生态系统,离了谁都不行,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目的就是促进平台经济各方主体能够互利共赢。”
也有分析指出,往长远看,买卖还要继续做,“仅退款”给商家带来的相关损失和风险,最终恐怕还是由消费者来埋单。“羊毛党”钻了空子,诚信商家蒙受损失,消费者“被”分摊了成本……最终,侵害的是电商整体生态。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