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库迪、星巴克等品牌在县城和乡镇的门店分布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从窄门餐眼数据来看,咖啡门店密度最高的城市集中在苏州、福州、东莞等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在一个相关的热门帖子下,50%的网友表示所在县城已经开了咖啡店且生意不错,IP地址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和山东等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另有30%的网友认为县城咖啡店能否盈利,取决于人流、位置和门店定位是否匹配。
“这里可能赚不到百万年薪,但用心做点小生意两三个月就能回本”,湖南常德的空缺咖啡主理人VACO表示,其店铺2023年底开业,前期投资了大概10万元,三四个月就回本了,目前月收入稳定在2万左右。
可见县城开咖啡店能否赚钱受多种因素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但采访过程中,我发现下沉咖啡市场正在发生变化。
03
从情怀入局到清醒开店
下沉咖啡市场正在变迁
1、缺口越来越小,现在是近距离拼刺刀
“最大的体感是,小镇的咖啡‘空缺’没那么‘空缺’了。”
上述咖啡主理人VACO感慨:“2023年刚开店时,加上自己周边只有2家精品咖啡店。如今,已陆续开出10家左右,且街头还在涌现咖啡车和家庭咖啡馆。”

云南幸也精品咖啡创始人张三星也观察到:当地越来越多茶饮品牌新增咖啡类项目;瑞幸、库迪等连锁门店越来越多;独立咖啡馆数量增多。
豫北某县城的瑞幸加盟商小陈透露,咖啡成熟市场的加盟机会减少,接下来开店需要关注新疆这类新开放的市场,“县城市场已非蓝海,而是在红海中近距离拼刺刀。”
2、从情怀入局到清醒开店,创业者趋于谨慎
“起初开店完全出于对咖啡的热爱,想把这份美好带回家乡”,甘肃某县城的咖啡店主彤彤回忆道,“那时满心憧憬,觉得只要用心就能成功。”
然而,随着周边咖啡店不断增加,生意压力越来越大。
这种竞争让创业者们更加谨慎,“以前有想法就立刻行动,现在得反复考虑市场、成本和对手策略,试错机会太少了。”
如今,在县城开咖啡店已不能仅凭热情。不少创业者们意识到,执行力重要,但理性决策更关键。
3、“带餐”日均增收30%,小镇咖啡突围有了新公式
“在县城、乡镇卖咖啡,一定要带餐”,东北一悠乐咖啡店长表示,在门店增加一些大家都喜欢的烘焙单品,既能提高客单价,又适合顾客小聚拍照发圈。
广东东莞大朗镇一家咖啡店靠杯子蛋糕和提拉米苏,营业额提升30%。旺记啡行店内饮品多样,还供应贝果、甜品等餐食,售价10~20元,日营业额2000~3000元,上午是营业高峰。
空缺咖啡目前也配备了咖啡与甜品。VACO透露,门店不会只做咖啡,未来会重操服饰、珠宝旧业,拓展多元经营,咖啡作为辅助业务,为品牌增色。
4、有“在地化惊喜”的产品,越来越吃香
下沉市场的咖啡消费正从“模仿北上广”转向“重构在地性”。
云南幸也精品咖啡便是典型案例。
在门店模型上,从之前的小店升级为更具空间感和设计感的大店。以敬德工坊店为例,店内采用石头地板、原木风格,保留水泥柱的原始质感,顺应下沉地势设计高低错落的座位,营造出“身处山野”的自然氛围。
在产品结构上,幸也深挖云南特色,推出地域风味鲜明的咖啡产品。例如,融合云南香料风味的木姜子冷萃和酸角冷萃等。这些产品不仅凸显了云南的地域文化,也为消费者带来独特体验。
聚焦核心客群的消费喜好,把精力放在产品、服务和门店氛围上,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
张三星表示:“现在消费者不是不愿意消费,而是不愿意乱消费,他兜里的钱变‘聪明’了,更愿意为自己认可的价值买单。”
重庆的 “山城咖啡”融入小米辣,新疆的库车杏子冰美式加入特产杏子,受到消费者欢迎,都是这一逻辑的体现。
结语
当一二线的咖啡店日益拥挤,连锁品牌纷纷“下沉”,对创业者来说,到县城、乡镇开咖啡店还有机会吗?
VACO 认为,咖啡市场整体向好,但去小县城开店存在信息差问题。如今的小县城已不再是田园风光,更多是高楼大厦,只是规模较小。
他认为,咖啡创业仍有机会,新品牌可以聚焦自己能做、大品牌做不了的领域,“县城就像一个社区,更容易形成口碑传播,即使不做推广,时间久了也会人尽皆知。”
张三星也表示,咖啡市场的机会在于精准定位。
“咖啡消费的核心在于场景和需求,每个消费层级都有其对应的市场。”他说,品牌创始人必须清楚自身在咖啡生态中的位置,明确目标客群,专注于服务小部分人,而非试图迎合所有人。
“聚焦目标客群,做小部分人的生意,才是最大的机会点。”
毋庸置疑,在全国2800多个县级地域里,咖啡市场仍潜藏着大量尚未发掘的空白与缝隙。
但创业者需要明白,适者生存的法则从未改变:只有比巨头更懂街坊的温度,比连锁更快捕捉需求的裂缝,比资本更擅长把生活嚼出滋味,才能在下沉浪潮中站稳脚跟。
县城从不拒绝任何人,但它会用无形的筛子,筛掉所有“空想者”。
来源:咖门 伍月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