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餐网 李金枝
一块45g的巧克力,卖到108元。
一份装有17颗巧克力的礼盒,定价515元。
在这个“价格刺客”人人喊打的时代,却依旧有巧克力顶着高价横空出世。
红餐网注意到,最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冒出了一批精品巧克力店。这些门店主打一个“小众有格调”,店里陈列着巧克力排块、巧克力BonBon、巧克力礼盒。从产品、服务到装修风格都透露出一个信息——贵。
但这仍然阻挡不了中产们的消费热情,一批中产热衷去精品巧克力店消费,甚至斥资上千元的,大有人在。
01
“天价”巧克力,大有人买
每个自以为做足了准备走进精品巧克力店的人,看到产品定价时,还是会倒吸一口凉气。
一颗小小的巧克力糖果动辄就要15元起步;单个小小的巧克力球价格基本在18-22元;45g的巧克力块,还没巴掌大,却要花费100元以上。
等到买单时,就会更肉疼了。
网友“阿喵”表示,自己在上海一家精品巧克力店,买500g巧克力花了1700元。
直呼“这是我吃过最贵的巧克力”的网友“咻咻”,称自己进店就买了一袋13片巧克力,一共250g花了299元。
不过,对大多数“巧克力脑袋”而言,精品巧克力贵,也有它贵的道理。
26岁喜欢探店的橙子(化名),就是典型的“巧克力脑袋”。
在广州待了4年,橙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精品巧克力店,买一些巧克力“奖励”自己。
今年520,为了犒劳自己,橙子专门去了广州天环广场的巧克力专门店Laderach莱德拉,进去5分钟花了1000元。买单的时候才发现一个星期的工资没了,橙子虽然心疼但也觉得很满足。“巧克力口感很好,除了贵没有任何缺点。”
纪录片导演Lavender(化名)也直言,这些精品巧克力店用的都是纯可可脂,相比代可可脂、类可可脂,口感更好也更健康。
而对巧克力口味有追求的人,一旦吃到了口感更独特、细腻的巧克力,恐怕就再也吃不惯带有“科技与狠活”的工业巧克力了。
除了好吃,对“巧克力脑袋”们而言,精品巧克力还给他们提供了满满的情绪价值。
门店简约、明亮,“格调”拉满,店内各式巧克力排块、巧克力BonBon、巧克力礼盒等有序陈列在透明玻璃柜里,松露系列、黑巧系列、酒心系列、坚果夹心系列种类多样。部分巧克力上还添加了榛子、松露、扁桃仁、开心果、水果、彩虹豆等。
除了纯巧克力,精品巧克力店大都还增设了如巧克力蛋糕、巧克力冰淇淋、巧克力饮品等Sku,不少门店都会搭配最近风头正盛的Gelato(意大利冰淇淋)。
只要路过店门口,就很难不被这丰富多样的丝滑甜蜜所吸引。
走进店内,会有E人店员热情向你讲解每一款巧克力的风味和可可含量,个别门店还会提供免费试吃,让你一边品尝巧克力的甜蜜,一边领略每一块巧克力背后的故事。
像上海的网红精品巧克力店Nibbo,给每份巧克力附赠上一张“风味卡片”,介绍可可的产地、风味以及类型,多巴胺配色的精美卡片,让“收藏爱好者”们心动不已。
既带来了感官的愉悦,还有精神上的满足。对很多人而言,精品巧克力更像是一种“自我奖励”。
“生活太苦,那就给自己加点甜。”到这一步,精品巧克力已经不只是巧克力这么简单了。它能给到年轻人慰藉,成为他们真实生活中的小确幸。
02
精品巧克力店,越来越多了
当然了,精品巧克力可不只有表面上我们看到的这一两把刷子。
某种程度上,精品巧克力和精品咖啡十分相似。
精品咖啡强调从咖啡豆的种植、处理、烘焙到萃取的整个过程都达到高标准。精品咖啡领域,有一个经典理念就是“Bean to Cup”(从咖啡豆到咖啡)。
与精品咖啡类似,精品巧克力体现的则是精品可可豆的高品质、丰富且有特色的风味搭配以及个性化的搭配产品。
在不少精品巧克力店的门牌或墙上,都挂着“Bean To Bar”这个词。
从字面来理解,Bean To Bar是从可可豆到巧克力的意思。
不同于工厂的大规模生产,Bean To Bar是由巧克力Maker手工制作而成。在这种模式下,从可可豆挑选,到可可豆被烘焙、研磨、精炼、回火、制成巧克力并成型、包装,都会由巧克力Maker独自完成。
这是独属于精品巧克力的艺术,也是大多精品巧克力店的制作理念。
共2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