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漫长的冬天,也大大缩短了茶饮店的营业时间。寒冬尚且不提,“故都的秋”,也不是卖奶茶的好季节。
“冬日时间较长的北方地区,对柠檬茶接受度较低,投资回报周期太长。”柠季联合创始人谭力曾解释品牌目前不往北方走的原因。
根据他的说法,柠季挑选入驻城市时,首先会考虑门店在新市场的存活率,因此走出长沙后首选了火热的华东,今年则将重心放在了华南。
“南甜北咸”也是原因之一。网络上诸如“豆腐脑到底是咸的还是甜的”等热门话题,暗合了南北方人显著的口味差异。咸豆浆、咸豆腐脑在北京不足为奇,但咸味奶茶,在茶饮界中终究是少数。
南方的气候环境与口味偏好则截然相反,湿热嗜甜对奶茶的需求量更大,尤为重要的是,南方充足的原料供给、方便的短途运输,给茶饮品牌提供了成长的肥沃土壤。
以茶底为例,茶多生长于华东、华南的丘陵地带,福建和浙江是知名的茶叶大省,仅福建一地便生长着乌龙茶、红茶、白茶、绿茶等多个茶种。
再看新茶饮必不可少却又难以运输的鲜果,原产地也更多位于南方。茶饮产品中最常见的芒果多生长在两广、海南、云南、四川等地;榴莲等依赖进口的热带水果,南北方的运输成本也相差不少。而运输的难易程度影响了搭建供应链的成本,让企业在进入北方市场时更加谨慎。
南北差异还不足以概括北京奶茶店少的全貌,北京独特的“功能分区”同样造成了这里的奶茶店数量不足。
曾有媒体分析过北京便利店数量较少的原因,指出北京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导致了居民区和商圈的割裂。人们为了生计在住宅区与办公区之间穿梭,所以某一区域往往会在一定时间段内“空无人烟”。
人流密集的时段只有半天,阻碍了便利店发展,也不利于茶饮门店的自由生长。
一天中茶饮消费最旺的时段往往在下午,但位于居民区的茶饮商家在该时段却很难获得大量的订单,久而久之这里的门店越来越少,也难怪小尹不得不打包奶茶自提回家。
03
谁来拯救茶饮荒漠?
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让北京与茶饮少了些缘分,但眼下也有人正尝试扭转这一局面。
此前,北京曾多次发文鼓励首店经济,用真金白银吸引商家们入驻。今年1-5月,共有403家品牌首店落户北京。其中,餐饮业占比最高,达到了63%。
聚焦到新茶饮品牌中,北京在今年6月迎来了曾卖1000元一杯、喜茶入股的野萃山,霸王茶姬7月也在北京热门商圈开出了围挡。大众点评显示,目前北京已经开出了3家霸王茶姬。
根据北京商报报道,今年以来,完达山乳此新鲜、MOJIU無酒·鸡尾茶、茶救星球·蔬果茶等品牌都在北京开出了首店。
事实上,底蕴深厚的北京并不缺少茶文化。
官方数据显示,北京全市共有2397家传统茶馆,包括吴裕泰、天福茗茶、八马茶业、同庆号、鼎白等多个老字号品牌都开出了旗舰店或体验店。这些老茶馆也试图跟上年轻人的步伐,推出一系列新式茶饮产品。
因为一款冰淇淋而走红网络的百年老字号吴裕泰,此前就为了俘获年轻群体,推出了健康冷萃茶、裕泰现泡茶和特调鲜奶茶等产品,定价也在年轻人承受的范围内,均价15元左右。
而在新茶饮消费上,朝阳区则声称已成为北京创新茶饮品类最全的区域,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有创新茶饮门店约400家,占北京市总数的40%左右。
但归根到底,“植树造林”需要时间,在茶饮荒漠中短时间内铺开门店也存在一定难度,最现实的,北京高昂的铺租就是摆在中小商家面前的一道门槛。
对北京这样市场集中度较高的一线城市来说,品牌要想安身立命需要积累知名度、供应链、资金等多方位优势,否则只能成为北漂大军中的匆匆过客,毕竟皇城脚下见惯了太多去留。
来源:红餐网 周里希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