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单纯做热卤产品解决不了刚需,而且还会因为定价高和产品单一,只有短暂的繁荣却不见长期的发展。“不是卤味不受欢迎,只是在消费者端和产品层面,有了变化。”
不同于休闲卤味,“新式热卤”本质上是餐饮业态,丰富产品线,打通模式很重要。尤其是资本加持后,意味着品牌需要做大规模、做好品质,一切说白了就是要收拢消费群体,持续盈利。
餐饮门店是服务角色,消费者的体验好坏,既体现在产品品质,还有服务质量、环境等多维度。新式热卤的特点就是现做现卖,顾客可以坐下来吃,感受烟火气的用餐氛围,也可以打包带走。
但是,难题在于,热卤产品的口味稳定性难解决,一定程度上会加大门店负担,整体人工效率很难提升。追求效率和规模,就要具备成熟稳定的供应链,满足产品供应不断货,又要保证品质。
据了解,【卤林传奇】从工厂直接将用锁鲜技术的成品发货到门店,前一天晚上拿出解冻,第二天在汤锅里加热半小时即可。这确实减少了人工和时间成本,但可能也失去了热卤现捞的本质。
就连融资后的热卤品牌,在这两年持续对产品和模式做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率先崭露头角、且在2021年连续完成两轮融资的长沙热卤品牌【盛香亭】,在2022年4月份,推出了新的门店形象——【盛香亭转转热卤】,定位小火锅或者快餐简餐,目前在长沙共有五家门店。

1月17日,盛香亭首次在其公众号上展示了“转转热卤”,持续探索热卤的无限可能模式。
在门店里,主打“一人一锅”,更适合吃“独食”,五种锅底供选择(10元一锅),菜品2元(黄碟)、4元(红碟)、6元(棕碟)任意拿,顾客就围坐在类似于一圈单人吧台的位置,等着菜品自己转过来,最后喊服务员结账。形式看上去更像是:一人锅+转转+热卤=呷哺呷哺+卤味火锅+回转寿司。
同样融资的武汉品牌【研卤堂】,则重点在菜品上有所创新,最近主食上新了卤香热卤拌饭、卤香腿排饭等,这样一来,热卤+米、面、粉都全了;去年11月还推出了热卤串串(感觉相对应的是冷卤串串)。扩充和丰富菜品结构,有助于增加客单价和营收。

相对来说,千亿级卤味市场是有市场和消费所支撑的,所以热卤的诞生具有先天优势。而且鸡、鸭、猪、牛均可以做卤菜,市场接受度早已建立。同时,怕就怕在做不出差异化。
无论是新店型、新场景还是新菜品,传递了单纯的热卤菜品无法满足人们的所有需求,资本入局让这些热卤品牌不断寻求创新,展现活力,创造和打开热卤品类的更多空间市场。
03
热卤+模式不成熟
市场还需教育和磨练
尽管各地经营“热卤”的品牌不算少,但是仍然处于门店扩张慢、很难快速走出大本营的阶段。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卤味相关企业18.27万家,2021年新增2.95万家,同比减少22.91%,2022年新增2.73万家,同比减少7.41%,不排除有三年疫情影响。
“新式热卤”风口已经过去,资本对品牌起到了主推作用,但无论背后是否有资本,大浪淘沙过后,留下的品牌只有继续深耕,为连锁化扩张做准备。
有人说它是一个伪创新,既不是卤味也不属于快餐,甚至在一些火锅店、快餐店都能买到热卤菜品,为何还要单独去做呢?
目前来看,热卤品牌的定位逐渐朝着快餐模式发展,时时创新菜品,保证口味标准化和新鲜度,提供多时段用餐和丰富菜品结构,最大程度满足顾客需求,继而扩大门店营收。
只是,大家对于热卤的认知不够清晰,且品牌无法精准定位核心顾客群体。由此,热卤需要漫长的市场教育,只有得到市场认可,热卤品牌们或许才能趁机狂飙。
热卤品类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众多品牌仍然深耕品牌大本营,有一定优势的将门店开到周边城市,但距离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和更大市场开店,姑且尚早。
来源:餐企老板内参 孙雨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