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B2B与跨境电商部主任、高级分析师张周平表示,跨境电商行业渗透率随着行业发展及传统外贸增长有关,总体来看近几年渗透率在稳步提升,“目前独立站等模式的出现,给跨境电商企业更多的渠道选择,也将带动行业规模发展。”
那么上述海淘电商的表现之所以如此不堪,其实更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在彻底告别历史舞台之前,曾经的时尚海淘购物平台HIGO早已声名狼藉:据网经社 “电诉宝” 消费评级数据显示,该海淘平台2020年度共获得11次消费评级,均为 “不建议下单” ,其中涉及的问题包括售后服务、商品质量、网络售假、网络欺诈、退换货难和退款问题。
再来看考拉海购,此前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联合电诉宝发布的《2021年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中,其获得的14次消费评级全是“不建议下单”,并且其所遇到的也是“假货”、“退换货难”、“难以退款”等。
从中不难发现,采购源头的模糊不清、供应链的不稳定、商品价格受汇率波动的影响、退货导致的资金损耗等问题,最终都成为了海淘电商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追根溯源,最早期的海淘行为,可以理解为有熟人去国外时让他帮忙买几样东西,而当海外代买的需求逐渐增多之后,这个买东西的人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职业买手”。大多数跨境电商平台就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他们以C2C为核心运营模式,即依靠海外代购来完成大笔交易,就像洋码头一样,其在巅峰时期拥有的认证买手超8万名。
站在海淘平台的视角,买手制有着快速扩充SKU、低成本运营等优势,但痛点很快接踵而至:对于货源难以把握,假货、次货往往充斥其间。一方面,如果平台严格审核,那么买手的利润空间将受到挤压,进而导致买手的流失,并意味着平台货源的减少;另一方面,如果平台审核宽松,又容易导致假货越发泛滥,这一点从诸多海淘电商一直没能摆脱用户对其假货质疑就能看出来。
海淘电商的衰落,或许从其选择以“买手制”起家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海淘电商还有没有未来?
当然,对海淘电商来说,眼下不见得只有危没有机。
若把海淘电商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冬天”,看作是行业长期存在的诸如包邮门槛高、品类不丰富、真假存疑、售后环节缺失等问题,一次集中式的大爆发。在规范化、精细化转型成为行业新风向的当下,这将倒逼想活下去的从业者再一次谋求业务升级。
按理说,“过冬”对红利期不再的海淘电商而言,并不是多新鲜的经历。此前阿里、京东等综合电商带着巨大流量和商家资源入局后,就凭借自身雄厚实力、资源优势,利用其良好的零售分销运营团队和营销网络,极大地挤压着海淘电商的生存空间。

海淘电商积累了大量用户投诉
如为了保证正品与产品质量,综合电商们纷纷将触手伸向海外,直接将海外品牌和供应商资源拉入平台,而这些能力显然是其他小平台不具备的——彼时,综合电商就依靠着这样的正规打法,不仅巩固了头部优势,还让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很多熟悉的平台因此逐渐掉队。
曾碧波曾承认,2016 年本已敲定的 C 轮融资,最终因为巨头涌入跨境电商影响了机构的投资策略,最终导致融资失败。而将视线放到整个行业,数据显示,2016年融资数下降为89起,而2017年的只有27起,呈现断崖式下跌。
这已经为海淘电商敲响了警钟,也埋下了行业由盛转衰的伏笔。那时起,相关从业者才开始第一次思考下一步到底该怎么走,但遗憾的是,海淘电商的转型道路并不顺畅。
洋码头的转型,从依靠“直播+短视频”开始,即提供供应链及服务的综合零售和贸易平台,同时向线下拓展。2021年,洋码头在短视频平台开设的跨境海外旗舰店,销售额大约在2亿元左右,拿到了该平台跨境电商销售排名第一的成绩,但兼顾线上线下两个销售渠道的策略,洋码头明显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蜜淘的改变,则是放弃了全品类的全球购运营思路和价格战的营销手法,退守到了韩国购的单一垂直市场。但此后,蜜淘“裁掉了很多业务部门”、“大幅裁员”,以及“将解散”的消息也扩散开来,并最终止步于融资B轮,成为第一家死去的跨境电商平台。
经过一轮的筛选,有些平台倒下了,有些平台还在艰难求活。而今,更像是走到了新的轮回。只不过这一次“冬天”,打击范围更广、打击力度更大罢了。
但在畅想还有“未来”的同时,海淘电商们至少应该先思考一下,如何才能彻底跳出行业弊病的桎梏、重新获得用户的信任。毕竟,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活下去”先赢得一定的喘息空间。
来源:锌刻度 孟会缘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海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