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新零售阵线 >> 新零售频道 >> 正文
迭代前置仓

  前置仓既是生鲜电商的一部成长史,也是生鲜电商的一部血泪史。

  因为生鲜非标短保,需要最小的供应半径,生鲜电商没有办法像京东做电器市场那样通过中心仓方式完成履约。

  于是,在过去10年时间内,市场一直在试验不同的前置仓模型来寻找最具成本效率、最佳用户体验的生鲜电商模型。

  从许鲜到易果生鲜,到每日优鲜,到盒马鲜生,到京东到家美团闪购淘鲜达,到叮咚买菜,到呆萝卜,到苏宁小店,最后到了当下的社区团购。不同“变种”的前置仓模型出现了不下10次,未来则还可能会有新的迭代。

  而从过往的路径来看,它们把校园小卖部变成了前置仓,也把城市闲置物业面积变成了前置仓,把地下室变成了前置仓,把便利店变成了前置仓,把菜场摊位变成了前置仓,把超市变成了前置仓,到当下的社区团购,则要把夫妻老婆店,村口小卖部、餐馆、居民住宅,甚至是无店“游民”——把露天街道(团长)变成了前置仓。

  试了个遍。

  每试一次它们都能引发资本市场的狂欢,每试一次也都成为了趟坑之旅与填坑之战,每试一次似乎也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由此,为前置仓所下的注码,也从早期的几亿资金体量发展到中期的十亿级、百亿级资金体量,直到当下社区团购赛道的千亿级资金投入体量。

  生鲜实际上已经成为迄今为止所有消费品类电商化发展烧钱体量最大的赛道了。

  01

  迭代

  前置仓的迭代路径其实是有源头与“流派”的,它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东西。

  最早的前置仓模型是基于B2C生鲜电商发展而来,也受到餐饮外卖O2O的很大影响。

  因为生鲜的供应半径很短,当时的B2C生鲜电商(还未出现拼多多的点对点农产品流通模型),解决不了高履约成本问题(基于大仓履约的快递订单带来的生鲜冷链履约成本高),解决不了供应端的标准化规模出货能力问题(生鲜非标供应分散导致上游供应端没有能力规模备货出货),解决不了交付时效确定性等用户体验问题。只能卖些高客单价的商品,做不大。

  于是就出现了前置仓模型。

  一开始出现了两个流派。

  一个是基于前置仓做1小时达生鲜到家业务,就是基于数据将库存前置到离消费者近的地方,大幅提升生鲜电商的用户体验,同时通过大车一次性将商品集中配送到前置仓,基于前置仓来履约就一定程度降低了B2C电商大仓冷链履约的成本(通过前置仓1小时内配送给消费者,在末端也不需要用冷链)。

  这个模型有库存。前置仓(或店)的管理,其实就是门店管理。订货、配送到仓,然后,再卖给消费者。

  这个模型受餐饮外卖O2O影响更大,逻辑是:既然都做与吃相关的O2O电商业务,餐饮1小时达可以做大,那生鲜为什么不可以?或者说也有机会。

  这个模型中的玩家按出现顺序有:每日优鲜、朴朴超市、盒马鲜生、叮咚买菜、实体超市、菜市场,以及美团闪购、淘鲜达、京东到家等第三方生鲜到家平台。

  这个模型的迭代路径是,最早是专业前置仓,即利用城市闲置物业资源打造单一履约功能的前置仓,没有现场销售功能。随后又出现了店仓合一模型,即将线下超市门店面积打造成为前置仓,既有线下现货交易功能,又作为前置仓履约线上订单。

  另一个流派是基于前置仓做生鲜自提业务。主要是将社区店打造成为前置仓来组织自提。

  这个模型就是预售+自提,也就是集采集配,以销定采的C2B模型。它没有库存,前置仓变成了一个周转仓概念。即到仓商品早已售出,货权属于消费者,商品到仓(店)即组织自提。

  自提模型的用户体验没有到家好,但履约成本会更低,周转效率会更高。

  这个模型中的玩家按出现顺序有:许鲜、呆萝卜、社区团购、实体超市和便利店等。

  两个流派最开始都是做高线市场,做生鲜都只卖水果,因为水果是类标品,相对更适合线上做。随后,这两个流派都开始扩品,从生鲜扩向了快消、食品、日百,由此,从水果电商变成了线上生鲜超市。

  同时,两个流派也都开始下沉,其中,自提前置仓模型凭借更低的履约成本等,下沉得更彻底,变成了以下沉市场为目标市场的存在。过往局限于高线市场经营的许鲜等,则挂了。

  不过,发展到当下,两者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合流”趋势。即到家和自提、到店现售开始共享使用同一个前置仓,比如京东最近开的京喜便利店(智能前置仓),就将到家、到店和自提场景全融合在一起了。

  02

  内核

  梳理前置仓的发展变化后,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驱动前置仓不断迭代的内核是什么?

  我们可以发现,每出现一个前置仓探索模型,“新版本”都一定程度解决了“老版本”的一些问题,但同时,新版本也会再带来一些新问题。

  我们将自提前置仓和到家前置仓单独列项,来找寻前置仓的迭代内核。

  重点先谈自提前置仓。

  在自提前置仓发展的早期、中期和当下,即分别对应许鲜、呆萝卜与当下的社区团购,它们有模式上的本质性区别吗?

  其实没有,因为都是做预售+自提、没有库存的C2B模型。

  三者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发展时机。

  早期的预售+自提模型,没有能打通仓配一体化。所以,自提的履约体验很糟糕,后续出现的企业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早期的预售+自提模型,许鲜构建的前置仓网络是自营自控的,投入很高。到呆萝卜时变成了轻资产化的加盟模型。再到社区团购,则成为了“共享”经济——前置仓是共享的,比如,餐馆成为了平台的共享前置仓来履约自提做生鲜生意,已有的餐饮生意则照旧,因此,同样的面积空间多嫁接出了一个新业务。这样的例子还包括杂货店、鲜花店等等。甚至是无门店,直接在露天空间组织自提的团长,他们将社区街道变成了前置仓。

  由此,从自营到加盟到共享,体现的前置仓迭代路径就是,从重资产投入到轻资产投入到“无资产投入”。前置仓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

  准入门槛低的好处是,能快速复制。

  自营前置仓需要海量投入,要付租金要雇佣海量员工,单位时间能开设的前置仓数量是有限的。

  加盟方式则变成了由加盟者投入资金开店(前置仓)并雇佣员工,复制速度比自营快,但由于还是需要小b商家(加盟者)做大量投入,它单位时间能扩张出来的前置仓(门店)数量也是有限的。

  社区团购则成为存量已有社区夫妻店面积及员工的共享共用,相比加盟模型,与社区团购合作的小b商家不再需要做任何增项投入。

  那么,几乎所有的夫妻小店就都可以成为社区团购的前置仓。

  这个模型变成了既不需要担心“前置仓”的投入和资产折旧减值问题,前置仓的折旧成本与风险被平台甩掉了(不投入就不存在折旧问题)。同时,复制的门槛极低,几个月就能全国铺开,实现饱和布局。

  背后体现的价值则是,社区团购的平台属性更强烈了。

  既然低门槛化,可以将海量小b商家与海量用户装进来做连接匹配,加上生鲜市场上游分散有海量供应商与种植者也可以装进来了,那么,平台价值就出现了。如果只有少数几个买家和卖家,那干嘛还需要平台。

  某种程度上,可以把每家夫妻店(团长及前置仓)理解为是一个淘宝店,既开店卖货也组织履约。只是这个店是线下物理形态的店,但交易则通过线上方式完成。客群变成了固定的本地化用户群,无法像淘宝店那样服务全国用户。履约是做末端自提履约。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社区团购赛道是千亿级资金的砸,因为这个赛道有可能基于生鲜快消品类做出一个新平台。它找到了做低毛利、短供应半径的生鲜快消品类市场的平台模型。以销定采+集采集配的模型随着体量的增加也能看到效率化提升价值。

  但构建平台总归还是很昂贵的,平台也都会具有一定的“赢者通吃”排它性,因为你要降低边际成本和释放效率化价值,就需要不断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商家与用户(订单),这必然会对同业、周边形成压迫。因此,如果这个领域的平台价值验证成功,市场份额就不会太分散。

  那么,从中就能看到支撑前置仓模型不断迭代内核,或者说平台模型迭代的内核是什么。

  是供需两端信息化、智能化的交互匹配水平的迭代。

  前置仓的低门槛化,平台所需要管理的前置仓终端数量呈现出几何倍数的爆炸式增长。自营方式做前置仓一般就是管理几百家而已,加盟的前置仓终端数量也就是管理几千家而已,而社区团购共享前置仓的模型则变成了要管理百万级的夫妻店(前置仓),百万级的夫妻店按每家夫妻店服务100位顾客算,那就是亿级用户群。

  这么庞大的供需量级,这背后的信息化水平要求肯定不是一个水平级的。

  所以,一路走来的前置仓迭代内核,其实是平台属性强化后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迭代。需要一套自动化、更智能、分布式、能大幅降低边际成本、能高效管理海量终端(前置仓)、连接百万级商家与亿级用户、承载日千万级亿级订单量、能将仓配物流等基础设施智能化的信息化系统。

  只有做到高效、低成本的供需匹配,才能架构出低毛利生鲜快消业务的平台模型。

  难度是什么呢?

  套用做超市的市场人士常说的话(大卖场其实也是一店一平台),开店很容易,不难,开店时大家都很开心。但真正难的是管店,管店很痛苦。

  03

  时机

  做平台很烧钱。所以,时机很重要,时机不对,教育用户、聚起商家会烧掉巨量资金,效果还一般。

  时机对了,事半功倍。

  社区团购做平台的“共享”前置仓模型,虽然平台和小b商家都投入少,但是这个共享是以订单为驱动的,就是说你得有足够的订单量来养活前置仓(包括夫妻店和网格仓)。

  比如一家餐馆把门店面积共享给你作为生鲜快消自提业务的前置仓,并接受你的管理、你的标准,这是因为从你的自提业务中能多赚收益,但是如果你给的订单量不够,赚不到预期的钱,那我干嘛要把门店面积和人力共享给你用,干嘛要接受你的标准和你的管理呢?

  订单量是驱动整个模型的核心。

  实际上也是驱动平台发展的核心,只要是做平台,无论线上线下都需要快速聚集起买家与卖家,早期都无一例外地通过烧钱补贴来做。

  补贴商家,是让商家觉得有利可图。补贴用户,是让用户获得实惠,养成消费习惯。

  简单说,平台可以轻资产“共享”存量资源运营,把资产投入风险与成本甩掉,但是以订单驱动的平台在集聚订单的过程中却很“重”,烧钱主要就烧在这个地方。

  那么,有没有快速聚集订单量的时机就很关键。社区团购的时机是什么呢?

  疫情加速了市场的发展进程。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主要经济体,疫情都刺激了自提订单量的大幅增长。这有安全性因素影响,消费者想避免人群聚集。也有新鲜感因素影响,在无聊的防疫过程中,消费者也想试试新东西。尤其在居住分散,到家履约方式难以下沉的区域市场,自提订单增长得更好,中国的社区团购则也是做居住分散的下沉市场,这块市场,B2C到家电商仍未能很好下沉。线上竞争其实并不激烈。

  疫情后,大量用户则加速向线上迁移,尤其是下沉市场的买菜主力人群大幅向线上迁移,导致线上消费习惯的教育成本降低,能快速冲起单量。教育用户的烧钱体量比过往肯定是要低的。

  疫情后,线上用户的留存表现有提升,很多线上运营能力不强的实体超市的线上用户留存都有大幅提升。在疫情前,是有补贴消费者就线上下单,没补贴就不来了。疫情后,大量实体超市的线上订单占比都能做到15%左右了。

  疫情也带来了消费信心不足,导致人们对廉价商品的需求激增,在购买力不强的下沉市场表现得更明显。这也让共享前置仓及预售+自提模型的集采集配、以销定采的效率化价值凸显。

  消费信心不足则也导致小b商家生意“缩水”,在2020年的疫情阶段,小b商家(夫妻店)都已经被迫关店停业了好几个月,到疫情后恢复营业又面临消费信心不足,它们也是需要找出路,找增项收入的。

  从全球零售市场发展来看,全球零售市场的集中度都在提升,即便如美国这样已经很成熟的市场,疫情都导致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在提升,很多中小零售商退出了市场。像亚马逊、沃尔玛、Costco、塔吉特等零售商则都提升了各自的市场份额。比如塔吉特就公开声称仅在2020年上半年就提升了50亿美金的市场份额。自提则是其中的重要增长动能。

  中国很特别的地方在于,冒出了前置仓的最新迭代者——社区团购,它把这些夫妻小店整合起来了、“共享”了。

  所以,不知道该理解为:是社区团购救了夫妻店,还是社区团购更凶猛,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能力更强,通过低门槛化的平台架构,以及强大的资金能力,它快速把零售市场、自提市场吃掉了。其他的如实体连锁超市等则连汤都没有喝到,还掉了一块肉。

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前置仓

东治书院2023级国学综合班学费全免!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学习易经,才不踏入误区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