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描绘她最终人生失控的画面是一个宛如垃圾场的房间。
这在现实中也有对应的场景。成堆的外卖,散落的衣物,很多人都对以上描述的场景都会产生生理上的厌恶感。这种厌恶感里包含着对混乱的恐惧,也是一种对秩序本能的偏好。
在知乎,“收纳大作战”的圆桌话题就拥有3169万阅读,在小红书,以“收纳”做为关键词的笔记多达数万篇。
但整理和收纳是一件无论从体力还是经济上都成本不低的事情。
以市面上的一家整理规划机构的收费标准来看,收纳咨询服务至少599元一单,收纳空间设计服务至少1299元一单,上门整理服务则高达4000元每单起。
即便不需要专业的整理收纳服务,自己购买收纳箱也不便宜,一个普通抽屉大小的收纳盒一般都在50-150元/个不等,像无印良品、天马等知名日系品牌价格就更高,一不留神,一个衣柜所需要的额外收纳盒花费就高达上千元。
如何用更便宜的价格找到更有秩序、更有品质的生活,当城市白领和乡镇青年能与工厂直接对话,这个问题似乎有了一个可能的答案。
01
10元以内的生活秩序
洋洋在视频里跟妈妈介绍自己的战果,“这边收纳架3块,这三个收纳盒6块,那边的框子2元一个,这两个玻璃杯加起来不到10块。”
她刚毕业,在上海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后开始自己租房。为了节约开支,平时会逛宜家和无印良品买的东西都成了需要控制数量的“奢侈品”。
“房子是租的,生活不是租的”,对她这群95后已经是一个不需要说出口的生活理念,她喜欢刷豆瓣和小红书,“里面会有很多省钱博主,推荐一些好的店铺或者一些家居收纳的东西。”
1688曾是她们这群女孩的宝藏,“一件代发”的工厂货是她们的秘密武器,“忘记从哪儿听说的淘宝特价版,现在都在这上面刷,体验更好一点。”
2020年3月,淘宝特价版以C2M(工厂直连消费者)的定位上线,目前已经有1亿用户,洋洋是其中之一,还有更多追求性价比的白领和乡镇青年。
用上更好的厂货,收纳盒就成了消费平权的一个爆品,在这个群体变得越来越庞大时,与她们利益攸关的厂长群体生活也正在发生变化。
02
从为无印良品代工到“产销一体”
朱文宝2016年将工厂开在了金华义乌,如今轰隆隆在运转的机器有30台,“一半以上都是做收纳用品。”
他回忆,最初这些小的收纳盒都走的是线下的小超市,还有学校附近的精品店,“那些5元店、10元店之类的。”
这几乎是中国“收纳生意”史前时代的一种经典模式。
那时候,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还没有“收纳”的完整的概念。产品上,好一点的工厂在给国外做代工,小一点的工厂则还处在小作坊时代,做一些白牌产品。
要精准定位这个时间,可以以日本最著名的收纳盒品牌天马的发展历史作为参照系。
1949年成立的天马株式会所,于1986年开发出家用收纳盒,1988年便正式在东京上市。
1992年,天马在广东中山市成立分公司,塑制的家用收纳盒进入中国。1995年,天马进一步向中国市场开放,又在上海设立精塑公司。
比天马要晚,但同样在收纳产品聚焦的还有无印良品。1990年,无印良品成立,以追求简约、去掉杂饰的品牌理念在5年内完成上市。
总结而言,整个天马和无印良品收纳盒在全球畅销的90年代,中国的角色仍然是制造代工厂而不是消费大市场。
这也是以十元店日用杂品起家的“名创优品”能够迅速起来的大背景——中国有制造能力,但市场一片空白。
李重庆更能感受到这种时代氛围的变化。
他原本帮在迪士尼的中国制造工厂做采销,受竞业协议不能做外贸,直到2009年才感受到国内做家居日用类产品越来越多,“而且都是做电商的。”也是那时候,他将工厂开在了小商品发达的义乌。
从对接工厂赚差价,到自己专门成立工厂供应线上淘宝卖家,他开启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
但他描述那时候一家普通工厂的境况,“说实话都没有研发能力,只能去看国外的,然后改版,做微创新,然后在国内申请专利。”
除了日本以外,韩国的乐扣乐扣也是在收纳领域被工厂们学习和“借鉴”的灵感来源,“从2009年开始,就跑韩国的明洞,南大门那边的夜市,因为全世界好东西都在这里。”
厂长们开始从无印良品的代工跨到下一个时代。
03
规划和整理的大市场
伴随整个工厂从代工、外贸逐渐转向给国内电商供货的是,国内收纳生意的起步,家居生活观念的变化。
2012年,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在国内出版,2013年类似的整理收纳书籍《断舍离》出版。在电商让购物变得越来越方便的几年里,这两本书又以畅销的姿态把让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欲和不断买买买的生活。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收纳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