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养叼了消费者的胃口。
9.9元一支的电动牙刷,300多元一个的扫地机器人……便宜的魅力在于不用为价格发愁,“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最传神、最令人感慨的比喻。
这些使用起来丝毫不差于飞利浦、戴森等品牌货的好东西,还能再便宜些吗?
工厂直连消费者的C2M模式了解下。其模式核心就是通过数据、捕捉用户需求,把价格打下来,将原本“中间渠道成本”的花费让利给消费者。这两年,阿里、京东、拼多多,以及短视频的抖音、快手都在争取这些宝藏工厂。
用户找到了薅羊毛的乐趣,商家也能赚到钱,但市场门槛提高,这对新入局的商家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要想从各种9.9元里脱颖而出,尤其是日用品,不再是一件容易事。
去年6月,26岁的创业者朱洋钢还在卖各种百货用品,从雨伞、童装到袜子,从内销做到外销,但他并没有找到感觉。朱洋钢决定彻底转型。
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168.6亿元,较2018年增长24.8%。农产品正成为新风口,打开电商平台和买菜软件,农产品已经站上了首页的C位,被寄予引流促销的厚望。
靠卖葱姜蒜、番薯萝卜山药等生鲜农产品,半年时间里,朱洋钢在淘宝特价版的销售额将近5000万。“第一个月就卖出了10万多单,双11每天能卖3万单。其中卖的最好的大蒜,一个月的流水能到120万。”
网上卖大蒜,单品价格不足5元一斤,能有近10%的毛利,靠的是极致性价比+产地直销的公式。日用品的爆款逻辑被复制到农产品上,但这场农场品的战争,依旧激烈。
性价比高才是真的好
买个葱姜蒜,大部分人的生活消费半径就能覆盖到。
它可能来自你家附近的社区便利店、生鲜超市,也可能是饿了么、美团等本地生活平台或者是盒马、叮咚买菜等买菜软件,最快30分钟不到就能送货上门。
网上买大蒜,似乎并不是一个最优选,但依然有它存在的逻辑。
大蒜的生长周期长,从每年3月开始,云南、河南、山东的大蒜陆续开始成熟,一直能持续到7月份。卖不出去的鲜蒜还可以被做成干蒜,放入冷库能保存1-2年,2020年,全国冷库里储存的大蒜大概有100多万吨。它的处理工序也非常简单,大蒜被挖出来之后,通过震晒,拍掉泥土,稍作处理就能上架售卖。
因为是初级农产品,线上卖大蒜的门槛并不高,供应充足、方便调货,运输也较为容易,不会被大量损耗。疫情后,消费者购物需求转到线上,厨房烧饭做菜,大蒜是刚需消耗品,它足够高频,又不像水果海鲜等短保食品,讲究口感、新鲜,放在网上卖,两三天送达的确定性大部分人是能接受的。
如果盒马生鲜们解决的是消费者的即时需求,在这些渠道购买商品,快是它的第一要义。接入电商平台,送货速度虽然无法和线下PK,但通过网络零售,农产品的生意半径被扩大,大蒜可以打破地域,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价格也可以做到更优质。
菜场里的大蒜价格在5-6元/斤,超市里的价格更高,在7-8元/斤,但在电商平台上买,5斤的价格是16.5元,每斤3.5元。“多数情况下,我们在淘宝特价版售卖的大蒜价格,都会比市面上低30%。对于消费者来说,大蒜的口味都差不多。性价比,才是真正吸引顾客到线上来购买的原因。”朱洋钢说。
产地直供让薄利多销成为生存法门
卖这么便宜,大蒜还能赚到钱吗?
蒜农种一亩大蒜,算上种子、肥料、人工成本,一年的投入大概在2000-2500元。当年的大蒜出价只有在一斤8毛以上,才能差不多就能回本。但是,批发商们通常的收价也不会比8毛高上多少,一元多一斤是常态。
在葱姜蒜还没有机会“上网”的年代,大蒜的价格话语权,基本就掌握在线下批发商们的手里。由于大蒜易储藏、高刚需的特性,它更像是一种期货产品,被少部分人囤积居奇,影响着整个市场的价格。
从蒜农到消费者,线下售卖会经历至少四道批发商。“所以去菜场、商超买大蒜,价格会比较高。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摊位费一年就要几十万,没有入场券小批发商根本进不去,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被分摊到消费者手里。”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农产品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