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的最大化
从农产品电商起手,拼多多形成的方法论与流量思维和搜索思维的电商迥然相异。
混沌大学李善友认为拼多多是新需求、新供给和新连接的组合创新,拼多多从来都不是为了所谓下沉人群开发的,而是用一个普适的产品覆盖了更广泛的人群,很多过去不在传统视野中的人群。
黄峥在接受采访时就多次否认了“下沉市场”的说法,站在传统视角去对消费人群分类只会徒增盲目,而失去对全局的把控,中国庞大的市场仍然需要便宜好用的产品,下沉市场如此,所谓五环内市场亦然。
这意味着,基于农产品电商的商业逻辑扩展品类之后,依旧是适用的。在产品的表现上就是消费者体验单一要素的最大化,完全以用户为主体。
与农产品上行类似,拼多多的其他品类也采用C2M或者是C2B的方式,厂家直接生产,没有供应商,直接在平台上卖给用户,所以价格超低。流通销售时,把单品拼团购物的体验做到了极简单,聚焦单品购物流程,把在微信群里面看到并参加拼团的流程做到了极致的简单。
客观数据更能直观地反映其方法论上的区别,根据极光大数据的一项报告,拼多多上用户搜索并按销量/评价排序选购行为占比仅为44.9%,用户选购商品的场景并不在“商店”。
平台淡化了“店铺”和“品牌”,仅以“商品”为基础分发;在拼多多,折扣区成为用户购物行为最集中的地方,占比达52.7%,拼多多网店里单件商品10W+销量的情况比比皆是。
因此,在创投市场一度认为电商平台无战可打时,拼多多通过“低价爆款拼团+社交裂变”的模式,找到了新的栖息地,而流量池繁荣背后,实际上是消费者习惯的变迁。
传统零售业中有一个”人-货-场“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生产商品、去找到销售的场所(渠道),再卖给消费者。在搜索思维的电商平台里,销售场所和生产的商品是先于人存在的,这就如同把线下超市一比一地复制到线上。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电商平台的优惠活动规则有日趋复杂化的趋势,种种优惠之下隐含着渠道、品牌、店家和平台间的角力,在移动互联网场景下,这种做法还是过于臃肿,”拼团“的方式则把”人“放在了中心点,把传统零售长链条做短,正向反馈提升购物效率和快感。
到了2019年,当拼多多实打实地拿出百亿补贴,优化商品和服务供给增加用户留存和复购时,优惠规则回归到了“直降”这种最直接的方式,结合社交拼团的电商思维,商品促销和拉新效果十分显著。
通过百亿补贴,拼多多启动了需求和供给共同升级的正向循环,实现了用户需求的破圈(不限于只满足20元以下的购物需求)和供给端的优化,复购率在不断上升:20/03的前12个月,拼多多的年活跃买家数达6.3亿,人年均消费金额达1,842元,相比2018年提升了63%。
拼时代的来临
时至今日,拼多多的商业模式趋于成熟,拿下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加速进入了拼时代。
近五年来,拿到船票的企业不仅拼多多一家,在内容领域,算法推荐取代了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标志是抖音迅速日活突破6亿,快手日活突破3亿。
在电商领域,拼单促进了供需两端的高度匹配,形成了供给规模化,提升了生产效率,拼多多在这里找到了增量价值。因为中国的消费市场有着总量大且层次多的特点,不是由一个人的需求乘以14亿倍,而是由14亿不同人的需求构成。
如今,基于社交场景的拼单市场已经生长成为主流,拼多多的起势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拼时代,其平台策略也在新电商拼时代下做了更多的尝试,改善商品供给,提升用户留存。
在商户一侧,用户基本盘稳固之后,拼多多把对商户的补贴从现金补贴转变为流量补贴,并推动商品供给方由经销商转为品牌方,同时利用自有的流量优势吸引成熟的品牌方入驻,丰富了平台的SKU供给,反过来促进了用户的黏性和复购频次。
此外,拼多多还把购物订单的分享社交功能“拼小圈”,放在了首页核心位置。用户开通功能后,可以分享自己及查看好友近期的购物动态及点评内容,建立了一个基于熟人关系的商品评价体系,且好友之间购买信息的传递有可能增加用户发现需求的可能性及提升下单的概率。
这进一步提升了其社交的网络效应,帮助了拼多多自动对消费人群进行分级,把货品主动推荐给用户,从人找货到货找人,完成商业的闭环。
黄峥曾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写过一句话,“一种商业和格局能否持续,本质上要看是否有利于消费者,是否有利于劳动者和价值创造者,是否能创造出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否恪守本分尽了社会责任。”
通过基于社交场景和算法推荐的拼单模式,拼多多将起家于农产品的商业和格局持续了下来,重构电商平台的逻辑,拼单购买几近是性价比的代名词。
就如知乎里一条朴实的评价:“拼多多的出现,起码可以让更多的人能随便吃各种水果,让消费者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
在拼多多上,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并不沉默,对于生活的认真和热爱反而更加值得敬佩,而这,或许才是商业本质的模样。
电商的拼时代,也是属于每个普通人的时代。
来源:鹿鸣财经 周有辉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