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曾在去年年底做了一个预测,到了2021年,拼多多将贡献中国三分之一的快递包裹。
但海外投行仍然低估了拼多多的速度,后者提前两个月就达到了这个数字。CEO陈磊近日表示,目前拼多多有不到7000名员工,每天发送的日均包裹数已超7000万个,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当然,这其中也有国内快递业在疫情复苏后快速迸发出的巨大活力和潜力。
在10月18日这天,国家邮政局宣布了2020年我国第600亿件快件正式诞生,距离第500亿件仅过去38天。受益于大环境,拼多多的日订单量峰值超过亿单。
因此,已经很难用所谓的“下沉市场”和“五环外”这类名词来形容这一急速生长的物种。
在过去诸多新闻报道给人们营造出的印象里,拼多多的消费人群就好似房间里的大象——明明就存在,却不被人所关注和讨论,“到底是谁在用拼多多?”成了互联网的未解之谜。
而拼多多的数据表明,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正在用脚投票,推动了一场电商浪潮的发生,踩在浪花上的拼多多仅用4年完成过万亿GMV,最快突破1000亿美金市值。
连番破下纪录的背后,是新时代用户消费行为的变化,以拼单为主的社交电商,渐渐用高效良好的购物体验占据了用户的心智。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近日发生的“上海名媛拼单群”事件里,拼团式的购物行为放置在追求性价比的故事预设上毫不违和,反而很快被互联网语境所接受,并因为故事本身的戏剧性产生了病毒式传播。
从商业角度上来看,这或许意味着拼团式的购物行为日渐成为主流,电商平台正迎来“拼时代”。
农产品的底色
讨论拼多多绕不开其农产品电商的角色。
今年大半年,拼多多携着百亿补贴走南闯北,接连与湖北、上海、甘肃、河南等地政府形成战略合作,开设地方特产专区,同时邀请县市负责人帮助农民带货。
截至8月,拼多多“市县长直播间”已累计带动平台相关助农专区和活动共计成交3.96亿单,卖出农副产品总计超过23.8亿斤。
在日订单量破亿的新闻里,拼多多也透露了一条关键信息,助推峰值上升的增量需求中很大一部分与农产品相关,结合新农货、县长直播卖水果、农产品精准扶贫的新闻,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拼多多的农产品底色。
这不禁让人疑问,为什么是“拼多多”把农产品电商的模式玩出花样了。
要回答这一点,得先回溯拼多多早期的定位——起家于农业,立命于农业,这一定位延伸出了后来拼多多的电商模式和社交打法。
生鲜农产品的特点就是“新鲜”与“及时消费”,但由于运输流通过程的影响,生鲜农产品到消费者手中时,其质量可能发生变化,可能与消费者期望的质量不一致,如何来判别“新鲜”与“及时消费”缺乏标准,由此也容易导致各种消费投诉和经济纠纷。
要知道,不比美国大农场的生产方式,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中国共有20743万农业经营户,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仅占比不到2%。
因为人多地少,农产品大多产自家庭所有的小农经济生态,到了流通环节还一直受制于传统销售体系以及产品本身的特点,很难享受数字化的便利。
基于此,一早转型做农产品的主流方向是通过链接上下游与控制物流来获得用户,也就是成熟的冷链物流,但冷链物流自然成本高企,难以做大交易盘子,农产品成了电商市场的缝隙。
拼多多的前身“拼好货”则走出了不同路径——用需求流通侧的半“计划经济”来推动实现供给侧的半“市场经济”。“拼”的模式,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匹配供需两端的信息,快速消化掉大批量的当季农产品,帮助“小农户”直连“全国大市场”。
据蓝洞商业的报道,当时”拼好货“的采购人员就驻扎在批发市场附近,每天拿着拼团的数量,直接采买,而负责海外采购的人甚至包下一个园子,发回国内。
而拼多多作为平台上线时,最早出现的就是那些从原产地直发的商家。在黄峥看来,农产品供应可以通过小规模点对点完成,小众农户即使只有三五亩地也可以参与供应。拼团的方式更加高效地聚集用户需求,通过集合的形式反馈给商家,重塑供给模式和供给周期。
在探索农产品电商过程中,拼多多形成的另一特点就是购物流程游戏化,让平台形象在社交网络上有更广范围的传播。
2018年4月,拼多多上线“多多果园”,用户通过分享、浏览、成单等行为能获得水滴,积攒到一定水滴种出果树开花后,拼多多会寄给用户一箱实体水果(水果为拼多多向平台商户采购)。
通过多多农园,拼多多实现了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和原产地“最初一公里”直连,为拼多多带来了大幅的日活增长。
所以,平台最后发展出的观感就是——流量链条彻底缩短,商家可以低成本开店,被让利的消费者得到实惠,拼多多则完成了对农产品的抄底。四年多过去,在农产品上游仍未规模化还未实现的情况下,99%的生鲜电商举步维艰,而拼多多成了那活下来的1%。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