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新零售阵线 >> 新零售频道 >> 正文
只做“到家”的三方平台 正在被零售商抛弃

  到家平台的外延,正在进一步扩大。那些单纯做流量导入、履约配送的到家平台基本退出主流视野,而参与零售企业经营,拓展“中台”等更多业务的平台方,才有可能协同商家进入下一个赛段。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京东到家在提供流量、履约、商品、营销、用户数字化全渠道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近期正推动其海博系统与更多零售企业达成合作,向后者提供“一对N”的全渠道履约、运营服务,同时参与京东“物竞天择”项目,为零售商接入更多购物场景;多点Dmall当前重点是通过数字化体系建设,协同改善零售企业的选品、库存、供应链等多个层面,使其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而淘鲜达则是形成以淘鲜达平台和数字云店为主体的两大业务板块,同时链接盒马、菜鸟驿站、天猫超市等阿里系平台,使其数字化改造方案更具完整性与选择性。

  平台发力方向转变,从内因来看,说明了零售企业对到家平台的诉求会跟随其发展阶段变化而调整。

  例如不少区域零售龙头从早期的“站队”倾向转换为上线更多渠道,进而催生能够减少零售企业对接、运维成本的“中台”需求。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零售企业,也从追求短期线上订单量转变为长期布局。而类似于永辉、沃尔玛这样的零售巨头,也不再激进的“all in”自建自营策略,而转向探索自营和与到家平台合作兼备。

  同时,市场竞争渐趋激烈,也是催生平台方及零售企业拓展更多外延业务、提升协同优势的外部因素。尤其是受疫情影响,到家业务成为消费者主流购物渠道,以美团、饿了么为代表的巨头,也开始在主营外卖业务之外,大力推进同城零售。

  目前来看美团和饿了么对接的商家,以个体和便利店为主,在商品丰富度上不及另外三个平台。一方面印证 ,商超O2O存在的数字化门槛和壁垒,尚未沉淀出产品方案的美饿,在对接上存在难度;另一方面,个体店的密度也会对商超产生一定影响,也加剧了连锁商超争相投入社区店。

  但由此也能看出,除了消费者,零售商对到家平台的需求基本得到验证,随着零售商、平台方合作更趋深入,不同平台也正在从此前比拼流量池、配送效率等元素的同质化竞争,转向各有侧重,对标其主流客户差异化需求。

  一些占据头部优势的到家平台在协助零售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过程中,还会有参与实体店运营、搭建“中台”、统筹实体店线上版图搭建流程等诸多环节。这既可以探索更多业务体系,增强协同效应;也可借此挖掘更多盈利点,为自身发展提供助力。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零售业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正在从愿景、趋势,细化出可落地方案。而零售企业与第三方到家平台合作的顺利、深入与否,也会影响到双方各自的发展进程。

  巨头入场同城零售

  实体商家心态已变

  美团、饿了么等巨头对同城零售战场的关注加码,既关系到京东到家、多点Dmall等到家平台的市场份额,也促使不少零售企业希望加速落地线上线下一体化,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占位。

  阿里是通过打通饿了么、盒马、天猫超市、大润发、银泰等平台入口,形成矩阵效应,美团则是借助配送运力基础,开放平台来吸引更多餐饮商户以外业态。前者是有较强的线上基础,使其多个流量入口互相转化、协同运作;后者则有可能以小商家的密度优势,获取消费者订单。

  这使得传统零售企业要想保持优势,就不大可能单纯通过流量、密度等要素去与阿里、美团的长板竞争。而是应该协同对接多年的京东到家、多点Dmall等平台,通过深化合作,以契合线上线下一体化运作的商品、运营、供应链逻辑取胜才是可行之道。

  举例来说,7月24日与京东到家母公司达达集团签署战略升级合作协议的华润万家,便存在类似考量。《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双方未来将在全渠道履约配送、商品管理、用户、营销等多个领域全方面加深合作。而华润万家在京东到家平台上2019年销售额同比增长7倍的效果,即是双方达成合作的重要筹码。

  华润万家不是个例,当前正在有不少零售企业发生心态转变,其结果也将影响它们与到家平台的合作方向、程度、乃至战略定位。

  就像沃尔玛全国所有400多家门店目前已全面上线京东到家,成为首家实体门店100%“触电”上线京东到家的零售商超。此外,沃尔玛更联合京东到家推出VIP用户项目,上线一年来,VIP会员数量同比去年增长了13倍,VIP用户下单转化率和下单频次均高出非VIP用户超出50%。《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这是线下没有会员体系的沃尔玛首次基于三方平台搭建商家专属VIP用户体系,从而提升其数字化用户运营能力。

  零售商心态转变其中较为关键的变化是,一些零售企业经营者对到家业务,开始从追求短期增长转变为长期布局。这里面既有此前因体量限制,因而态度谨慎的中小型零售企业;也有规模较大,但受制于经营指标等压力而慎重拓展的传统零售经营者。

  “最初我们对接零售企业,能感觉到有些商家对于线上业务的市场空间、以及怎么做到家业务,是有疑虑的,在门店改造、系统对接打通上的投入,也非常谨慎。但现在就不会,疫情催化是一方面,这几年到家业务的发展轨迹也证明了线上是大势所趋。走在前面的零售商已经享受了红利。现在零售商整体做到家业务的态度更明确了,思路和目标也更清晰、更长远。他们上线平台前,愿意和我们一起先把基础设施先搭建好,不急于一时的单量增长。”达达集团副总裁、京东到家事业部总经理何辉剑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也就是说,到家平台已经从单纯的线上增量来源,转变为协同零售企业从底层逻辑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转变的外部“统筹者”。

  在此背景下,那些于到家平台入局初期还抱有“站队”想法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寻求多方对接。例如步步高既与多点合作,同时也上线了京东到家、美团、饿了么、口碑等多个平台。

  原因是,“站队”所能带来的独家优势,大多没有多平台对接的效果显著。这些平台一方面可以为零售企业带来多场景的用户导入,提升其线上占比;另一方面,也能为零售企业充当宣传推广等作用。即便是做到在主流平台“不缺席”,也是零售企业一大诉求。

  “比如说有的企业担心线上平台分走了线下流量,虽然目前难以界定线上用户是否为完全增量。但可以确定的是,你哪个平台没接入,从该平台进入的消费者只会选择其他商家下单,而不会换一个平台,更不会到你店里去。”一位零售高管表示。

  这实际上也带来了零售企业的另一个心态变化,即从独立自己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体系,转变为前期与平台方合作为主,后期缓慢过渡。

  虽然像永辉、沃尔玛等具备规模优势的零售巨头,大多有一颗想要“自建”的心。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只有那些与规模优势无关的竞争点,才有可能凭自营把控专业性来杀出重围。而到家平台所能提供的流量、运力、履约、数据等规模化优势,短期内很难被零售企业自营平台超越。

  为此,到家平台需要对标零售企业需求变化,在合作过程中挖掘更多竞争力,才有可能守住双方的市场占位。

  到家平台涉入经营

  落地性、功能性、差异性成竞争点

  相比较2017年左右来说,那些单纯将流量导入、配送等因素作为竞争点的到家平台,已退出主流视野。而当前京东到家、多点Dmall、淘鲜达等平台比拼的,已变为具备落地性、功能性、差异性等因素的协同优势。

  就拿京东到家来说,他们搭建了一整套基于平台、物流、零售等端口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体系,并根据零售企业需求不断给出新的解决方案。

  近期直播带货成为行业热点,京东到家即首创“直播购物1小时达”新模式,使用户可以在线观看、在线下单,同时1小时内实现收货,形成了完整的即时购物体验闭环。而收到商品的消费者在直播间内还可以在线反馈所购商品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更多消费者的购物热情、释放消费潜力。

  在企业个体合作中,京东到家与沃尔玛共同推出的“云仓波次配”新模式也值得关注。

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到家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易学家?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