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这些复杂的优惠活动,其实都逃不过一个基础的经济学概念——价格歧视。
虽然名字中带有「歧视」两个字,但不要误会,这并不是什么贬义词。其定义是生产者将相同生产成本的相同产品,以不同价格售予不同买家。
听起来似乎并不难理解,但要解答为什么天猫淘宝要制定这么复杂的规则,就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为什么要价格歧视?
如何办到价格歧视?
如果问一个人,一个产品的售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大部分回答可能是「成本」。这个回答不算错,可是并不完整——起码无法解释为什么一颗钻石能卖那么贵。
除了成本以外,决定商品售价的关键因素是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价位。商家的定价策略,在去除成本以后,本质上就是一种与消费者心理预期价位的博弈。
比如一件衣服,成本是100元,有人愿意花150,有人则愿意花500,商家如何定价才能利益最大化?
最好的方案当然是让价格是波动的,以此将一个商品尽可能地卖给更多的人。
市场最基本的概念是供需关系。最简单的供需关系是,一个商品如果卖得越贵,买的人也就越少;如果卖得越便宜,买的人则就越多。
如果把一个商品按成本价售卖,当然能把商品最快的卖出去。成本100的衣服售价100,可能几秒钟就抢完了。
但这种定价方式显然不符合利益最大化,所以如果能把商品按每个人的心理价位去卖,比如给愿意花150的卖150,给愿意花500的卖500,甚至愿意花1000的人卖1000,自然是最完美的。
怎么区分这些人,就是价格歧视的意义所在。
1.完全价格歧视
商家知道每一个消费者的预期价位,因此每一个消费品的交易都按照消费者的最高心理价位售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生活里在菜市场的「讨价还价」:
一斤排骨老板卖40元,你脸皮薄,砍到35就成交了;隔壁王大妈身经百战,舌战半小时最后30元就买走了;对门的李太太家境殷实,都不带还价,直接40拿走。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但获得最大收益的是肉店老板——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
很显然这种方式过于理想化,效率也低,商家不可能在超市和商场里讨价还价。这个时候就有了「二级价格歧视」。
2.二级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又被称为「区间定价」和「数量定价」,顾名思义,商家可以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数量区间来定价。
譬如我们乘坐出租车不同里程数的价格不同,在超市买菜,用保鲜膜包装好的蔬菜和散装蔬菜的价格也不同。
麦当劳常用的「第二杯半价」也属于二级价格歧视。麦当劳不满足只卖一杯饮料的利润,消费者不愿意为第二杯付第一杯一样的价格,于是麦当劳耍了个小花招。
你以为你付了更少的钱喝到了两杯饮料,其实本来你就只想喝一杯。对于麦当劳来讲,一杯饮料的成本是绝对低于第二杯半价的。通过这个策略,它就能卖出更多的饮料。
——只能说这是单身狗的悲哀。
很多人说这种「第二杯半价」让本来不愿意买第二杯的人也付钱了,好像消费者吃亏了,这是不对的。消费者能以更低的价格喝到第二杯饮料,麦当劳也挣了钱,价格歧视可以实现让多方共赢。
3.三级价格歧视
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价格歧视是「三级价格歧视」,就是按市场的区隔和人群的划分来进行定价。简单说就是富人愿意付得更多,穷人想付得更少,通过人们的身份来区别定价。
航空公司就经常采取这种策略:航空公司通常将消费者分成出公差的商务人士和普通旅客,能报销的商务人士对于价格当然就不如普通旅客敏感,因此没有哪家航空公司乐意给予更多的优惠给他们。
怎么判断哪些人是出公差,哪些人是去旅游呢?
最便捷的方法是工作日定价更高,周末定价更低。因为商务人士出差通常在工作日,而旅行的人则较多选择在周末出行。
双十一的规则之所以策划得如此复杂,就是利用了三级价格歧视。
05
有人又要问了,我只是参与了这些游戏当中,淘宝和天猫如何区分我的身份呢?
这里面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参与到这些活动中的人,以为自己是免费拿到了折扣;其实他们也付出了成本,那就是时间成本。
一个很残酷的真相是:时间对每一个人是公平的,但富人和穷人间时间的价格是不同的。富人可能为了时间付出更多的金钱;穷人则可能为了金钱,付出更多的时间。
你要去距离二十公里外的机场,地铁5元钱要一个半小时,出租车100元但只要需要四十分钟;这多出来的95元,就是富人愿意为节约的50分钟所付的价格。
淘宝和天猫通过复杂的游戏规则,穷人能获得更多的折扣进行消费,富人则可以直接下单,最终将商品尽可能地卖给人更多的人。
所以为什么生活里的穷人总能算出最优惠的价格?
因为富人直接抄一下穷人的购物车下单就行了,那些规则里用时间换来的优惠券重要吗?
这世上哪有什么会过日子,只是真的没钱而已。

价格歧视是一个商业中常见的老概念,如今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被玩出了更多花样。
像这次双十一,许多人耗费了二十天的时间研究和参与到淘宝天猫制定的规则中,获取的可能只是几十上百块的优惠——但是,淘宝天猫得到了来之不易的流量。
淘宝作为一个活跃用户达到6亿的超级APP,增量市场基本到达了天花板。在转入存量市场后,更重要的课题是如何把这些流量运营起来。
所以,无论是淘宝直播也好,还是盖楼、领喵币也好,都是为了抢夺用户的使用时长。
只要这些为了折扣的流量还在持续活跃,市场就是繁荣的,也就会刺激更多的人进行消费——为什么我要排队去买喜茶?因为我看到前面的人也在排队。
价格歧视的根本就是摸透消费者的心理价位,然后卖更多的商品给你。
在进入存量市场以后,淘宝和天猫接下来的工作只有一个——怎么把这6亿活跃用户的价值榨干。
大数据就是这些平台割韭菜最先进的工具。
有了大数据这个工具以后,平台就能比过去方便得多来收集用户资料,并给每一个用户贴上标签,以此来区分用户的身份。
当卖方垄断势力比较强大且信息也比较灵通的情况下,卖方可以对每一单位商品都收取买方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将消费者剩余全部收归己有。
如今的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就能轻而易举猜到消费者的心里价位。在这场博弈中,只要消费者的心里价位被商家猜到,就注定是弱势方。
千人千面和定制化服务是什么?
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你所有的行为,预测出你对商品能付出的最高价格,然后用这个价格卖给你。
阿里系这几年大力推行会员系统、和用小额优惠券不断让你下载的阿里全家桶APP,也是区分人群,价格歧视的一种手段。
我相信这些还会越来越细致严谨,更加精准地细分人群,以求「流量尽其用」。

之前被曝光的各种「大数据杀熟」,底层逻辑同样来自价格歧视。
为什么这些平台敢于杀熟,直到很久以后才被人注意到?
正是因为他们通过这些方式区分了用户,通过标签认定你是对价格不敏感的熟客,然后给你标上了你能接受的最高价格。
给一部分人卖高价,获取利润;给一部分人卖低价,获取流量。
无论你是富人还是穷人,在资本家眼里,都可以物尽其用。
我们费尽心思摸清双十一复杂的活动规则,拉着亲朋好友组建战队,最后还要为上百块的优惠沾沾自喜,以为薅到了资本家的羊毛。
但仔细想想,那些耗费的时间真的只值这么一点优惠吗?
你一开始真的就决定买这么多东西吗?
羊毛永远出在羊身上。
(来源: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许北斗)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羊毛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