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代购(本文统一指个人代购)作为一种便捷实惠的购物方式,以其独特的运营方式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备受青睐。
日韩的美妆、法国的香水、美国的轻奢、澳洲的奶粉、泰国的药品......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要你想,或许澳大利亚的考拉都能纳入麾下当玩宠。而这中间只需要一个连接点,就能完成上面所有跨国消费的想法,这个连接点以跨境电商、代购等为代表。
从最初的代购奶粉、药品、彩妆,到如今代购范围涉及了国民生活的各个品类,除了体现出人们对进口商品的热忱度越来越高,也意味着国民消费档次一直在上升。
而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加之消费者日渐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女性对进口快消品的追求,这让不少代购们看到了商机,于是代购们顺势打开了国内女性消费市场。
实际上女性消费者对代购这一商业行为也表示赞同,而代购背后受众多女性消费者青睐的最大原因,是因为通过代购购买的海外商品不需要缴纳关税,同时这也是代购与跨境电商的本质区别,后者一般情况下需要缴纳关税。
对于消费者而言自然是代购的无税购买更具吸引力,毕竟消费者是倾向惠利的。抓住这点,代购们以免税的引子引诱着中国消费者们“剁手”买买买。
代购之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随着代购市场不断兴起以及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者们买买买的背后却还是存在着不少隐患。据了解,《电商法》未颁布之前,无论是个人朋友圈代购,还是电商平台上经营的代购店,不少商家都不具备营业执照。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因此造成了不少行业乱象。
一方面是商品质量良莠不齐,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虽说互联网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以及加快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但隔着网络还是不能彻底打消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
相关媒体曾报道,不少代购存在物流造假的情况,最终导演了一场海淘变“国淘”的戏码。去年7月8日央视新闻曝光江苏苏州警方破获了一起特大制售假化妆品案,其中这些假化妆品的收货人从事的大多是化妆品的代购业务。甚至还有媒体曾报道,快递公司利用行业的便利,伪造国外的物流信息,实际上商品并非海外进口,很大部分是中国制造。
另一方面,代购商品的价格低于国内市场零售价,从而引起了行业不公平竞争。这点不难理解,因为代购们到海外获得了第一现场的取货资源,直接带回来的商品不像跨境电商那般需要缴纳关税,因此消费者从代购那购得的商品比在跨境电商平台上消费的商品金额有时甚至会差不少。
代购市场未形成之前或许对经销商、零售商们来说还不构成威胁,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代购这种低价铺张的销售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正常竞争的秩序。
不论是商品质量上不能给消费者带来保障,还是一边低价售卖一边“扰乱”着国内市场的正常秩序,都在说明着代购行业存在的颇多隐患。而隐患的背后,很可能是因为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则来约束。
迈进2019年,《电商法》也随之而来。《电商法》的出台,或将是代购行业野蛮生长后的一次大型“洗牌”。有了规矩之后不少代购成了惊弓之鸟,一边想着如何让海关查不到我,一边想着要不要另谋出路。但还是有不少勇气可嘉的“壮士”代购在命运的齿轮边徘徊着。
代购“求生欲”强,但消费者仍会买账
新电商法对代购的管理细则尚未落实,微信朋友圈就出现了不少有趣的画面,朋友圈里的代购们以另类的画风依旧活跃着,据中新经纬的文章描述,代购们大多变成了“灵魂画师”或者“段子手”,推销的商品图片变成了手绘图,并且采用多国语言,以谐音的方式介绍商品,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生欲”。
画风清新脱俗,不少消费者还是可以秒懂。还有这样的......
但是仔细分析“求生欲”极强的“灵魂画师”背后的秘密,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借着政策要“管理”代购的名义,引导消费者提前消费。那么问题来了,消费者为什么会买代购的账?以分析消费者心理的角度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代购们抓住了消费者倾向惠利的心理。一般大型的跨境电商会缴关税,商品质量一般能提供正品保证;而如果选择代购,就能减去上缴关税的那部分金额,而代购们的“辛苦费”一般按商品的10%收取,只不过代购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因为隔着互联网的墙人们看不清代购的商品究竟是真的来自国外还是来自“中国莆田”。但,多数人会揣着兜里的RMB冒险选后者。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代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