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交易仍需通过监管审查,但这场横跨欧亚的收购确实是一起各取所需的战略联姻。对于京东而言,收购CECONOMY的战略价值已不言而喻——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资产并购,更是京东打通欧洲市场的关键一跃。
京东的欧洲征程始于三年前。彼时,京东在欧洲推出全渠道零售品牌Ochama,致力于成为欧洲消费者购买食品生鲜、家用电器、美妆、母婴、时尚、生活家居等全品类商品的首选商店,然而缓慢的进展暴露出自主扩张的局限。
“此次收购标志着中国零售企业正迈向欧美实体商业领域的深度拓展。此前如名创优品等企业出海,多以专卖店形式为主,而京东此次收购实体商超企业,具有突破性意义。” 零售专家、上海尚益咨询创始人胡春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京东在欧洲的影响力有限,收购这样的成熟标的,既能快速获得市场准入,又能继承成熟的运营体系,以快速建立欧洲市场影响力。当前国内零售市场已接近饱和,流量见顶,存量市场竞争加剧,实体零售和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也面临增长瓶颈,全球化布局已成为头部零售企业的必然选择。”
向海外再次出击
“是否国际化,决定了京东未来的生死。” 早在2014年,刘强东就在公司年会上作出这一判断,自此拉开了京东出海征途的序幕。此后,京东陆续进入俄罗斯、印尼、泰国等市场,但历经十余年探索,其国际化成果至今仍难言理想。
当前,京东海外业务始终未能突破规模瓶颈,至今仍与达达、京喜、京东产发等一同被划归 “新业务” 板块。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京东新业务板块营收规模呈萎缩态势:2022年该板块营收为298.09亿元,2023年降至266.17亿元,2024年进一步下滑至191.57亿元,较2023年骤降28%。更值得警惕的是盈利能力的剧烈波动——2022年该板块经营亏损64.17亿元,2023年亏损收窄至3.29亿元,2024年却再度扩大至28.65亿元。

出海业务未见起色之际,京东国际业务的掌舵人却频繁更迭,十年间至少换了五任掌舵者。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2014年3月,距离京东上市仅剩两个月时,原华为终端电商总裁徐昕泉加盟京东,出任集团高级副总裁、海外事业部总裁,全面负责国际市场业务。然而短短两年后,2016年3月,徐昕泉宣告离任,其执掌的海外事业部也被并入京东商城体系。
2016年8月,时任京东商城CEO的沈皓瑜转任集团国际业务总裁,统管海外市场拓展及与沃尔玛的战略合作项目。2017年4月,京东集团进行组织架构调整,设立战略部与国际业务拓展部,其中郑孝明被任命为国际业务总裁,直接向刘强东汇报;2020年12月,京东老将闫小兵接棒国际业务部负责人,但仅一年后的2021年12月,闫小兵突然以家庭和身体原因提出将于2022年春节后退休,此后京东国际供应链业务部负责人Daniel Tan(陈冠翰)暂代国际业务管理权,并推动业务进一步向欧洲市场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据媒体报道,京东原家居家电事业群负责人李帅成为新任国际业务负责人。7月31日,记者向京东方面求证,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应。
不过,近期京东在出海业务上动作频频。一周前,京东宣布正式启动“百亿千品新增长计划”,未来三年内将通过跨境模式引入1000个海外新品牌,并助力其达成累计100亿元的销售增长。时间再外推,7月9日,京东京麦商家中心发布通告称,京东全球售开启种子商家招募计划,推出以海外仓为核心的半托管运营新模式,计划覆盖美国、英国等九大核心市场。
在物流层面,在去年年底,京东物流宣布升级出海战略“全球织网计划”2.0,计划推进全球仓网、快递网、航空网“三网并起”的全球供应链物流服务,到2025年将全面构建海外仓配“2—3日达”时效圈,通过全球19个国家、超50个海外自营仓。
在全球电商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京东的全球化成效仍有待市场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十余年试错,京东已为国际化战略付出了高昂学费,如今正试图通过新打法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来源:国际金融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