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扫清障碍,正在重回巅峰
回顾过去,阿里在实体零售领域的布局曾是商业布局的重要一环。
2014年,阿里斥资53亿港元入股银泰并成为第二大股东;三年后,阿里宣布私有化银泰商业,私有化后阿里成为银泰商业的控股股东。

图源:联商网
2020年10月,阿里巴巴又斥资279.57亿港元进一步增持高鑫零售,直接和间接持有其72%的股权,高鑫零售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并表子公司。
后来,高鑫零售旗下大润发和欧尚超市门店不仅接入了饿了么、淘鲜达等平台,还与天猫超市共享库存,业务覆盖供应链、配送、技术、会员体系等多个层面。
2019年,红星美凯龙披露,红星控股2019年非公开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第一期)发行工作已经完成,该期债券实际发行规模为43.59亿元,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全额认购了本期债券。
可以看到,阿里投入大额资金布局实体零售,从囊括欧尚、大润发等大型商超的高鑫零售,到高端商业综合体银泰百货,以及家居建材行业的“领头羊”红星美凯龙,都曾被阿里寄予厚望。
然而,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资产都成了阿里的负担。
在阿里财报中,银泰百货、高鑫零售所属的“所有其他”业务板块,近年业绩表现平平。
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六个月,阿里“所有其他”业务板块经调整EBITA亏损28.45亿元。2024财年,该板块营收1923.31亿元,同比下降2%,经调整EBITA亏损91.6亿元。
结合前文提及的红星美凯龙业绩表现来看,这些线下零售资产都出现了投入与产出失衡的状况。
与此同时,马云为阿里指明方向: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也表示“无论过去的商业模式有多成功,都必须翻篇归零,唤醒重新创业的心态”。
阿里已经步入重新创业的变革期。
这一阶段,阿里为了更聚焦电商与“AI+云”主业,只好大量抛售实体零售资产,进一步节省成本、回笼资金。
于是我们看到,去年年底,阿里巴巴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同意将自身所持有的全部银泰股权,以大约7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给由雅戈尔集团以及银泰管理团队成员构成的买方财团(该交易涉及的银泰股权占比约为99%)。
今年1月,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及New Retail与德弘资本达成交易,以最高123亿元人民币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合计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78.7%。

阿里巴巴公告
还有,阿里再度减持红星美凯龙,从中套现回血。
在2024年2月阿里财报会上,阿里巴巴集团主席蔡崇信曾表示,“我们资产负债表上依然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这些也不是我们核心聚焦的。如果能够完成退出的话,也是非常合理的”。
从这个角度看,阿里的撤退并非否定实体零售的价值,而是对自身能力边界的重新认知。这种战略收缩,与其说是无奈之举,倒不如说是变革期的主动选择。
阿里抛售实体零售只是其中一步,接下来,如何向“大公司病”开刀,并保持创新创业的活力,才是阿里需要持续破解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阿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大公司病”的症状,如决策流程冗长、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创新动力不足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阿里的运营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
而剥离非核心业务,可以让阿里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决策效率,激发内部创新活力,以更加灵活的姿态应对市场变化。
这种瘦身不仅降低了投入成本,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业务之间的隔离墙,消除了部门协同的隐性阻碍,让资源得以在核心业务间高效流动,为阿里集中精力布局主业扫清了障碍。
当下正积极“做减法”的阿里,正在一步步穿越市场周期,等待着彻底重回巅峰那一天。
来源:电商派Pro 李响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