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 于莹
作为调味品领域的龙头企业,海天味业(03288.HK)曾被誉为“酱茅”,其巅峰时期总市值超过7000亿元,但在如今的A股上,酱茅的风光不再,不仅其市值缩水4000多亿元,不久前,海天味业还从上证50名单中被移除。今年年初,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谋求“A+H”双重上市。
证券之星注意到,对于冲港上市,不少投资者对酱茅“重返巅峰”表示期待。据报道,在6月17日认购截止时,海天味业“一签难求”,打新热度堪称“现象级”。富途证券等平台融资认购倍数近700倍,融资申购额突破4000亿港元,认购人数超过10万人。热度甚至超过宁德时代和恒瑞医药。
然而,在6月19日港股上市首日,公司港股首日盘中一度上涨近5%,最终却以跌0.55%收盘;其A股也未能幸免,全天跌幅超3%。认购火热但首日则破发,有股民调侃称这下真成了“打酱油”。
回看这几年的业绩表现,海天味业在经历2022年的“双标门”事件后,业绩增速明显放缓,伴随着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其毛利率表现也远不如从前。收入依赖国内市场的海天味业,在各个方面的“天花板”已经逐渐显现。赴港上市,或许是公司的一场自救。
但细看其IPO募资规划,也存在一些隐忧,其产能未饱和下仍计划扩产是否会进一步加剧库存?在酱油、蚝油等传统品类增长见顶的背景下,公司又如何通过产品创新打破 “单一品类依赖症”?走向海外后,公司能否跳出华人饮食圈的局限,培育具有全球普适性的调味产品矩阵呢?
01. 业绩增速有所放缓
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4年,海天味业营收分别为227.92亿元、250.04亿元、256.10亿元、245.59亿元和269.01亿元,同比增速为15.1%、9.7%、2.4%、-4.1%和9.5%。同期内,其净利润分别为64.03亿元、66.71亿元、62.03亿元、56.42亿元、63.5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9.6%、4.2%、-7%、9%和12.6%。
可以看出,自2021年起,该公司便遭遇了增长放缓的挑战,其当年营收增速首次滑落至个位数。进入2022年,“双标门”事件爆发。有网友爆料称,海天酱油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产品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而在国际市场销售的产品则为零添加版本。此言一出,立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迅速转化为对品牌的质疑。
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在经历2022年的双标门事件后,消费端对品牌的信任值出现降低,海天味业的增速明显放缓。
据了解,目前,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包括酱油、蚝油、调味酱、特色调味品和其他约1450款产品SKU。截至目前,酱油仍是海天味业最为核心的产品。2024年,酱油业务营业收入为137.5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51%。蚝油收入为46.15亿元,调味酱收入26.68亿元,两者合计仅占海天味业总营业收入的27.1%。
证券之星注意到,目前,国内调味品行业已经进入了存量竞争阶段。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大数据信息中心与马上赢数据,2024年国内调味品市场整体销售额同比下降2.99%。
02. 毛利率、净利率表现不如从前
值得一提的是,海天味业近年来的毛利率也在下滑,其综合毛利率从2020年的42.17%下降至2024年的37%。具体来看,其酱油产品的毛利率从2020年的47.38%,下降至2024年的44.7%;蚝油产品的毛利率从2020年的35.36%,下降至2024年的33.7%;调味酱产品的毛利率从2020年的44.2%,下降至2024年的37.4%。今年一季度,公司综合毛利率有所回升,为40.04%,但仍未回归之前的水平。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和其原材料成本上涨密切相关。海天味业以直接原材料为最主要成本。招股显示,其原材料及包装材料的成本占同期收入接近五成。其中,营收最高的酱油,原材料包括大豆、豆粕、小麦、麸皮、面粉等。以大豆为例,过去几年大豆价格飙升,侵蚀了海天味业的利润;2022年全年小麦国内均价超过3300元/吨,为三年最高位;2023年小麦价格有所下降,但较往年依旧处于高位。直到2024年,在历史级增产、储备持续投放、下游采购消极背景下,小麦价格才持续下降。
另一方面,前两年餐饮市场低迷,调味品经销商库存压力增加、动销速度放缓,2023年餐饮市场复苏后经销商需要消化库存,进货动力不足。这也影响了海天味业前两年的产销量,海天味业前几年主要在对其产品库存进行“清仓处理”,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毛利率。
而受上述因素影响,从2020年至2024年以及今年一季度,海天味业整体净利率分别为28.1%、26.7%、24.2%、23%、23.6%和26.54%,整体也有下降趋势。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