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 李若菡
“AI第一股”商汤(0020.HK)在2024年持续亏损。自2018年以来,公司累亏金额高达545亿元。
证券之星注意到,押注生成式AI的同时,公司的视觉AI和智能汽车业务均出现明显萎缩。高企的研发投入是公司连年亏损的主因,而AI技术商业化落地难、回报周期长等行业特性,也成为制约公司盈利的关键因素。2024年以来,公司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优化,但依旧难解亏损困局。如何在研发投入和商业变现找到平衡点,是公司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级市场上,公司股价也在持续下跌。截至4月2日收盘,公司股价报收1.53港元/股,相较历史高位9.7港元/股跌超8成,当前市值为566.2亿港元。
01. 7年累亏545亿,大模型市场份额下滑
据业绩公告显示,商汤在2024年实现收入37.72亿元,同比增长10.8%;全年净亏损43.07亿元,同比收窄33.7%。自2018年以来,公司已连亏7年,累亏金额高达545亿元。
目前,商汤的业务主要包括生成式AI、视觉AI和智能汽车三大板块。其中,生成式AI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贡献了超6成的收入,该业务在2024年实现营收24.04亿元,同比增长103.1%。
实际上,商汤于2023年将业务重心转移至生成式AI领域上。
公司起初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CV)进入AI行业,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安防、智慧城市等领域。2021年上市时,公司的业务主要分为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汽车和智慧生活四大板块。彼时,公司来自智慧城市与智能商业两大业务的收入超过9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受核心客户在AI领域投入大幅收缩的影响,相关项目落地进度明显放缓,公司智慧城市与智能商业两大业务的收入大幅缩水。2022年,上述两大业务的合计营收同比跌超3成,降至25.61亿元。
自2023年起,公司业务重心向生成式AI转移,同时保持传统AI(智慧城市、智慧商业与智慧生活)及智能汽车的优势。
在生成式AI业务上,公司构建了以日日新多模态大模型为基石、以“生产力工具”与“交互工具”为垂直应用方向的“一基两翼”布局。受益于市场对生成式AI模型训练、微调和推理的需求爆发性增长,公司的生成式AI业务在2023年及2024年连续两年出现增长。
证券之星注意到,虽然公司在生成式AI收入表现不俗,但其在国内大模型市场的份额却遭遇下滑。据IDC发布的《2024年大模型应用市场份额》报告显示,商汤以13.8%的市场份额位列中国大模型应用市场前三,仅次于百度与阿里云。而在此前的2023年,公司以1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02. 研发费用高企,裁员降本难止亏
在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看来,商汤首先要解决的是研发投入与盈利的矛盾。
证券之星注意到,高企的研发费用是公司连年亏损的主要原因。2018年以来,公司的研发费用及研发费用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研发费用由2018年的8.5亿元增至2023年的34.66亿元,研发费用率由46%增至102%。
2024年,公司的研发费用进一步增至41.32亿元,同比增长19.2%,创近5年新高,主要是由于公司增加了对训练和微调基础模型的投资,以及生成式AI应用开发所产生的折旧和摊销费用,还有服务器运营和云服务费用的增加。经计算,2018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费用204.45亿元。
此外,支培元亦指出,AI技术商业化落地难度较大,回报周期长也是影响其盈利的重要因素。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