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风暴的破坏性创新体现在多个维度,首先是要打破预算外包的腐败温床,2024年收回外包审批权的改革已使核心能力建设滞后问题显性化;其次需要重塑决策链路,将“个人健康消费品事业部”更名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事业部”,强制科研与市场的基因重组;更重要的是,通过7000万元组织架构与薪酬体系变革,重构创业型组织的激励机制。但手术刀下的风险同样显著,激进的组织清洗可能在本已飘摇的市场上加剧公司的短期震荡。
反腐方面,赵燕的态度毫不遮掩。限期贪腐人员辞职的雷霆手段,绝非简单的危机公关,这需要赵燕在反腐决心与组织稳定间把握精妙的平衡艺术。赵燕的最后通牒将反腐提升至司法层面,提高威慑力的同时,意在打破既往内部消化的潜规则。此举虽彰显决心,但若核心岗位因清理出现真空,可能降低运营效率;而司法介入的公开化,或放大市场对内部失控的负面想象。
在消费品业务溃败的阴影下,华熙生物的技术储备正成为穿越周期的关键筹码。其合成生物技术平台“天津中试成果转化中心”已实现64条中试生产线布局,2024年完成18个转化项目,这种“从百升级至吨级”的产业化能力,在全球生物活性物市场构筑起自己的壁垒防线,或将成为对抗组织熵增的技术解药。
但技术救赎也面临现实拷问,当研发投入从2019年0.94亿元增至2023年4.46亿元时,为何市场转化效率不升反降?净利润却从5.85亿元又回到5.83亿元,甚至还不如当年。这揭示出科研体系与商业转化间的机制断裂,也表明实现利润才是赵燕“重返业务一线”改革的核心目的。

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大消费之家整理
从创始人到救世主?
“这个公司离开了谁都可以重新组织,唯一离不开的是我这个创始人”,赵燕的宣言展现着强势企业家的典型困境。
这种创始人依赖在转型期呈现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其25年行业积淀形成的战略定力,是推动合成生物等长周期投入的关键;另一方面亲自深入消费品经营一线的决策,可能强化组织的人治色彩。
但这种言论在战略中的执行力度也值得关注,当企业需要年轻、硬核专业团队时,创始人权威可能抑制组织创新活力。如何将个人意志转化为制度性创新能力,是华熙生物治理升级的真正考验。
更耐人寻味的是,赵燕引入《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作为危机隐喻,认为作品讴歌的是危机中有极致的理性,以及能带领大众走出危机的人,并以此自诩。这种将科幻叙事融入管理哲学的做法,彰显了她作为企业家的独特文化魅力。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华熙生物的危机恰是中国生物科技产业的命题,后疫情时代,生物科技企业如何平衡组织理性与技术信仰?最终决定华熙生物命运的,或许不仅是反腐风暴的肃清力度,更是其能否在组织熵减中重建“技术-市场”的转化范式。这场刮骨疗毒的生存革命,或许将为中国生物科技赛道树立起新的价值坐标。
来源:新浪财经 大消费之家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