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与衰落
曾几何时,服装行业盛行“规模为王”的商业逻辑,开店数量成了影响服饰企业营收增长的关键。
“中国ZARA”的名号,正是拉夏贝尔靠着这条商业逻辑闯出来的。
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17年,拉夏贝尔门店数量从3340家激增至94448家,企业营收总额也迅速增长,在2018年突破百亿。
2014年10月9日,拉夏贝尔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同时公司称计划每年在国内开1500家门店。
据当年企业公告显示,拉夏贝尔2014年度营业收入及经营利润分别为78.14亿元及7.34亿元,相比2013年度增长25.5%及24.4%。并表示,营业收入增长主要由于零售网络扩充以及同店销售增长所致。
零售网点的数目也由2013年12月31日的5384个增至2014年12月31日的6887个。
2017年,拉夏贝尔在A股上市,成为国内首家A+H两地上市服装企业,巅峰时市值高达172亿元,可谓是风光无限。
扩大规模带来的巨大成功让整个公司沉溺在甜蜜的泡沫之中,拉夏贝尔创始人邢加兴曾经不止一次说过:“发展中的公司是停不下来的,国内消费市场每年都是20%多的增长,如果不开新店就意味着倒退。”
但危险很快来临。
2014年拉夏贝尔在港股上市时,有服装业内人士就表示,拉夏贝尔所有零售网点都是直营,导致相关销售和市场推广开支长期占收益五成以上,过往三年毛利率为90.6%、71.7%、68.8%,未来盈利能力有一定的压力。
2018年,当拉夏贝尔企业营收突破百亿时,净利润已经出现了亏损,其后数年亏损依然存在,始终无法扭亏为盈,2019年净亏损达到了21.66亿元,2020年亏损了18.4亿元,2021年净亏损8.21亿元,2022年亏损了10.72亿元。
连年亏损使得拉夏贝尔股价一跌再跌,2022年从A股退市,172亿市值也只剩下了3亿,“中国ZARA”的梦想终成幻想。
经济学中有一条边际效应理论,每开一家新店所带来的收益是逐渐减少的,当新店带来的收益低于成本时,企业则开始亏损。
因规模而兴,亦因规模而衰,这也许就是拉夏贝尔的命运。
来源:观点网 高远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