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拿到批文已有数月,振华新材此次定增迟迟未能落地。特别是近几个月以来监管明确适当收紧上市公司再融资,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更为审慎。
直至11月14日晚间,振华新材终于披露定增的最新进展,根据相关法律、 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结合当前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公司的实际情况,公司现调整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募集资金规模,将本次募集资金规模从不超过60亿元(含本数)调整为不超过14亿元(含本数)。
换言之,振华新材此次定增募资的规模将缩水46亿元,降幅约为76%。
市场需求放缓产能利用率大幅降低
由于定增募资总额大幅缩减,振华新材各大募投项目的投入规模也随之缩水。
公告显示,此次振华新材依旧计划将定增募集资金投入到正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义龙三期)及补充流动资金,两大项目的投资总额分别为62.45亿元、15亿元,计划投入募资12亿元、2亿元。
资料显示,自成立以来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经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三元正极材料行业的第一梯队企业。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与IPO募投项目相似,振华新材再融资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充产能。据募集说明书介绍,2021年末,公司IPO募投项目“锂离子动力电池三元材料生产线建设(义龙二期)”投产,总产能新增至5万吨/年。考虑新增产能处于爬坡阶段,公司2022年下半年产能利用率已达110.90%。
需要注意的是,振华新材首次推出再融资方案时,正值新能源行业的蓬勃发展,正极材料厂商纷纷扩产。但2023年以来,受到锂盐价格快速回落、终端销量不及预期、动力电池企业库存消化、“国补”退出等原因,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需求明显放缓。
与此同时,振华新材在建项目的陆续达产,公司的正极材料整体产能虽然能得到一定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扩产后产能利用率下跌、新增产能无法消化及相关的生产线发生减值等方面的风险依旧不容小觑。
不仅如此,由于下游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2023年以来振华新材的盈利能力也出现大滑坡。2023年前三季度,振华新材实现营业收入52.81亿元,同比减少46.68%;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759.27万元、4103.05万元,同比减少96.26%、95.86%。
此前的2021年和2022年,振华新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5.15亿元、139.36亿元,净利润4.13亿元、12.72亿元。IPO之前,振华新材单一年度的净利润数未超过7000万元。
在产能利用率方面,“2023年上半年公司产能利用率较低,大概在四成;三季度开始有较大好转,目前约在七成左右。”在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振华新材董事长侯乔坤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振华新材对于主要客户的依赖程度较高。2020年至2022年,振华新材对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89.56%、95.35%、95.36%,其中对第一大客户宁德时代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31.22%、80.27%、77.29%。
来源:长江商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