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突围
2019年8月13日,小熊电器在电商的浪潮助推下,登陆资本市场,李一峰也迎来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上市当年,公司实现营收26.88亿元,同比增长31.7%;归母净利润达到2.68亿元,同比增长44.57%;2020年,小熊电器营收继续攀升,达到36.6亿元,归母净利润达4.28亿元。
这一年的年中,小熊电器的股价也达到高点,在2020年7月23日触及164.1元/股,市值高达256亿元,李一峰、张红夫妇的身家一度超过113亿元。
不过,好景不长,2021年由于原材料快速上涨,芯片短缺等压力,导致公司成本上升,同时受疫情影响,小熊电器营收首次出现下滑。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36.06亿元,同比下滑1.46%;归母净利润2.83亿元,同比下滑33.81%,重回2019年的盈利水平。
业绩遭遇滑铁卢的同时,公司的股价也一路下滑,从高点下滑至2021年底的61.2元/股。
在此情况下,李一峰开启了大刀阔斧的“瘦身”计划,以降低成本。据小熊电器披露,2022年该公司缩减了约30%的SKU。
除了“节流”降低成本,小熊电器“开源”的办法是提高售价,根据魔镜市场情报,2022年其在淘系平台的平均售价为214.8元/台,同比涨了24%。
在此情况下,小熊电器的业绩重回增长。根据2月16日披露的业绩快报,2022年小熊电器实现营业收入41.15亿元,同比增长14.12%;归母净利润3.72亿元,同比增长 31.21%。
“重营销轻研发”待解
虽然业绩已经止跌回升,但李一峰明白,如果不继续进行改进,这或许也只是昙花一现。
自诞生以来,网红小家电就有着强烈的流量印记,“重营销轻研发”更是其通病。小熊电器也不例外。2018年至2021年,公司的销售费用分别为2.86亿元、3.96亿元、4.4亿元、5.53亿元,销售费率也持续提升,分别为14.01%、14.73%、12.02%、15.34%;而同期的研发费用为0.47亿元、0.77亿元、1.05亿元、1.3亿元,研发费率仅为2.30%、2.86%、2.87%、3.61%。
长江商报记者粗略计算,自2016年有公开数据以来,小熊电器销售费用共计25.26亿元,而同期的归母净利润仅为17.56亿元,销售费用大幅吞噬净利。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小熊电器也属于家电行业,但技术门槛较低,同时,线上流量见顶之后,电商获客成本不断上升,为了提高曝光率,推广费用也将高居不下。
小熊电器似乎已经进入到一个困境之中,由于线上销售的高度集中,若要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当下也只能依赖电商,继续投入高额的销售费用。
2022年前三季度,小熊电器销售费率达到新高,为17.01%。
李一峰也曾公开表示,小熊电器更应该加大研发力度,想要获得长期的竞争力,产品和技术仍旧是核心竞争力。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现在摆在李一峰面前的问题是,如何从高营销费用的困境中挣脱出来;另外,从“重营销”转为“重研发”,并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李一峰带领下的小熊电器下一步是否能够再站潮尖的关键。
来源:长江商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