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有5家公司在创业板IPO注册申请获证监会通过,其中就包括了张家港中环海陆高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中环海陆早在2016年就开启了上市冲刺之路,当年的8月5日,其与东吴证券签订《上市辅导协议》,令其作为自己的上市辅导机构,但这段上市之旅最终在2018年11月23日戛然而止,公司发布了终止上市辅导公告。
时隔一年多,中环海陆选择“卷土重来”。2020年7月7日,公司再次提交了自己的招股说明书,此次的上市辅导机构变成了民生证券,名称也从原来的张家港中环海陆特锻股份有限公司变成了张家港中环海陆高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在新版招股说明书中,公司多次提到自己生产的锻件产品的高端性,并称“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具备了大型、异形、高端、大规模工业金属锻件生产能力,公司在技术、工艺以及制造能力等方面均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然而对于公司的自夸内容,《红周刊》记者在查看其具体技术研发水平和研发人员构成后发现,中环海陆号称的“高端”与同行业公司对比貌似并不占太大优势。
“高端人才”远不及同行业可比公司
首先,从研发费用来看,2018年至2020年,中环海陆研发费用分别为1989万元、2492万元和3401万元,表面上投入金额持续增多,但占营业收入比重却在逐渐降低,分别为3.15%、3.12%和3.1%。这组数据若与同业可比公司对比,其研发费用率并未达到行业平均水平。招股说明书披露,2018年至2020年,公司所处行业的研发费用率平均值为3.31%、3.58%和3.6%,呈逐年上升趋势。

除了研发费用投入与行业平均相比呈反向而行外,公司技术人员高端性与同行业公司对比也无优势。据多版招股说明书披露,2019年和2020年,公司拥有的技术人员分别为39人和43人,占总员工比例为12.54%和13.44%。而此前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时,据所披露的年报,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技术人员则均为45人。
中环海陆在新三板挂牌时披露的年报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公司310名员工中仅有5人为硕士学历,42人为本科学历,本科及以上人数占员工比例为15.2%。而到了最新版招股书中,截至2020年,公司本科及以上的员工总数降为43人,占员工总人数比例下滑为13.44%,而且不再披露硕士学历员工数量。

查看与中环海陆营收规模差不多,同样从事金属锻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可比公司派克新材,其2019年和2020年技术人员占员工比例分别为19.5%和24.8%,远高于中环海陆的12.54%和13.44%。而且,截至2020年,派克新材本科人数132人、硕士16人,本科及以上员工数量占员工总人数比例高达31%,也远远高于中环海陆。

除了高学历员工占比远落后于同业公司之外,据招股说明书称,中环海陆核心技术人员为8人,而《红周刊》记者查看这8人的详细资料发现,其中也仅有1人为硕士学历,而这名核心技术人员正是中环海陆技术研发部的部长徐锋。除徐锋之外,公司其余核心技术人员整体学历偏低,总工程师和副总工程师均为大专学历。若再次与同业公司相比,可发现派克新材核心技术人员为6人,其中硕士学历就有3人。
由以上种种指标可见,中环海陆虽改名为“高端装备”公司,但其员工构成貌似并不够“高端”,技术人员占比、高学历人才占比、高学历人才留存率、核心技术人员学历水平,种种指标都不及同业公司,再考虑到其研发费用率低于行业平均值的情况,更无法看出公司在研发技术上的“用心”了。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