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债务泥潭,泛海控股(000046.SZ)收到监管部门的问询。
6月2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对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泛海控股”)2020年年报的问询函,涉及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交易性金融资产金额、货币资金、存货周转率等多个方面,共13个问题。
与此同时,由于债务压力,泛海控股已经走到了被拍卖抵债的地步。5月18日,泛海控股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2.94亿股股份已被冻结,占公司股份总数的5.66%。这些被冻结的股份将会被公开拍卖,拍卖将由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于2021年6月14日10时至6月15日10时止(延时的除外)公开拍卖。
自今年以来,泛海控股连连遭遇追债。2月,泛海控股武汉公司被中英益利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告上法院,追讨13亿元债权。4月,因未清偿完20亿元融资款,泛海控股武汉公司名下两地块被查封。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泛海控股负债合计1460.1亿元,其中短期借款182.65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292.57亿元,而货币资金仅193.88亿元。
5月27日,泛海控股发布公告称,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下称东方金诚)又一次下调了公司主体及相关债项信用等级。
转型金融遇阻业绩承压
从2014年起,泛海控股实际控制人卢志强开始推动泛海控股去地产化,向金融领域转型。
公司2020年年报称,经过近几年系统布局和整合优化,泛海控股现已拥有民生证券、民生信托、亚太财险等核心金融平台。于2020年1月,经中国证监会核准,泛海控股行业分类由房地产变更为金融业。
拥抱金融“大鳄”,在一段时间内助推了其业绩增长。数据显示,2014年-2016年,泛海控股实现营业收入分别76.16亿元、126.71亿元、246.71亿元,同比增长5.17%、66.37%、79.41%,净利润分别为15.59亿元、20.20亿元、31.09亿元,同比增长24.13%、29.73%、37.96%。
然而,近几年由于地产金融政策不断收紧,以及过度依赖资本、金融手段促进营收,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等导致泛海控股资金出现问题,营收与利润接连下滑。
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泛海控股净利润分别为9.31亿元、10.95亿元,同比分别减少67.81%、增加17.6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分别为-5.58亿元、4.92亿元。这几年的净利润收入大多依靠投资收益,比如2019年,公司投资净收益加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47.92亿元,占当期净利润的437.63%。
整合布局的金融业务也陷入亏损,2020年,民生信托受托资产管理规模及其中的主动管理规模均有所提升,但受疫情、监管政策、风险减值计提等诸多因素影响,民生信托业绩同比大幅下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2.43亿元,净利润为-4.49亿元。
泛海控股整体业绩也受到影响,2020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0.57亿元,同比增长12.17%,净利润亏损46.21亿元,同比下降522.09%,负债合计1460.1亿元。其中,流动负债1136.19亿元,而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仅为193.88亿元。
泛海控股的控股股东泛海集团也面临着同样的资金压力。截至2020年底,泛海集团的负债合计高达2363.29亿元。其中,流动负债1846.87亿元。同样,相对债务来说,货币资金仅有227.51亿元。
在去年巨亏46亿元之后,关于泛海控股资金问题的讨论不断发酵,而亏损态势也延续到了2021年。泛海控股2021年一季度报告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总收入约为62.1亿元,同比增加165.9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49亿元,同比减少22.0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为34.51亿元,同比增加303.77%;总资产1744.64亿元,同比减少3.61%。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