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智与疯狂之间,只有一道细细的红线。
环境变化之快,让首创置业感受到,改变已迫在眉睫。
编者按:2020年,中国房地产在惊涛巨浪中扼住命运的喉咙。
进入全新的2021年,中国房地产如何在求发展与严监管中寻得均衡?想要有所作为、有所改变的企业,需要充足的勇气和智慧去应对。
我们深信,“地产向阳”仍然是这一年的主要命题。有鉴于此,观点地产新媒体策划年度重磅报道“细细的红线”,回顾并总结标杆房企过去一年在“抗疫”与“红线”之下,大到战略、模式,小到融资、人事等方面的调整与改变,并寻找新的一年里未来“持续的力量”之所在。
观点地产网 2020年,对于房企而言,仿佛是一场“四行仓库之战”。
新冠疫情、三道红线、房贷受限等诸多挑战下,规模、利润、负债等方面每一家房企都有自己需要守住的最后一道防线。
不同的目标,折射出不同房企当下的主次矛盾。不过,首创置业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追规模、守利润、降负债……这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混合体。
最初设想中,首创置业有冲上千亿的想法,即2019年实现销售目标1000亿元、2020年为1400亿元。但是迫于现实情况,其在2018年业绩会上放弃了冲规模的决心,下调2019年目标至800亿元。
新冠疫情冲击下,首创置业将2020年销售目标维持在800亿元。
“八百亿”是首创置业需要守住的第一道防线。
同时,冲千亿战略指导下的成本代价,在过去两年中逐渐显现,比如增收不增利、“双利”下滑以及债务水平上涨等。
“安全”、“稳健”,这是2019年度业绩会上首创置业管理层提到最多的关键词。在这种新形势下,守住下滑的“双利”、收缩投资以降低杠杆,便是首创置业需要守住的第二、三道防线。
然而,环境变化之快,让首创置业感受到,改变已迫在眉睫。
八百亿防线
在规模与利润之间,首创置业选择了后者。
2020年全年,首创置业实现累计签约金额约708.6亿元,同比减少12.31%;累计实现签约面积约292.7万平方米,同比减少7.46%;签约均价为2.4万元/平方米;其中,于2020年12月底尚有认购未换签金额约17.4亿元正在办理换签手续。
从数据看,首创置业没有守住第一道防线,销售达标率为88.58%。据观点指数发布的2019年、2020年中国房地产销售TOP100榜单显示,首创置业由2019年的第45名下跌至第59名,排名下滑14位。
放眼国内房地产行业,尽管经营销售难度相对有所提高,增速放缓趋势明显,但整体依然处于上升趋势。2020年全年,TOP100房企总销售金额达到13.18万亿元,录得同比增长11.6%,增幅下降6.1个百分点。
行业整体销售规模仍然录得超过10个点的增幅,某种程度上,在于不少房企采用了降价促销的策略,其中恒大尤甚,全年累计销售均价由2019年的1.028万元/平方米降至0.894万元/平方米。
而首创置业,期内平均售价呈现上半年涨价、下半年降价的状态。单月同比中,2020年4月份最高上涨1.394万元/平方米,11月份最大降价1.367万元/平方米。若从每个月累计销售均价看,亦能发现变化是前期不降价守住利润、后期降价追求规模,但是最后一个季度的冲刺,仍未能完成目标。

数据来源:企业公告,观点指数统计
过去一年,国内开发商基本面临着同样的销售环境,首创置业显然有着自己的步伐和节奏。
作为一家典型京派房企,首创置业来自北京的贡献一直维持在40%左右,天津和上海的重视程度次之,贡献占比为6.4%、15.9%,“京津沪”贡献超过六成。

数据来源:企业公告,观点指数统计
这样的布局,说明尚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化布局,也意味着一旦遇到不可抗力等风险,企业整体经营会受到很大冲击。
2020年,这种不可抗力出现了,导致首创置业未能如愿达标。
也可以看到,2020年销售节奏的变化与过度依赖北京市场环境密切相关。2020年,首创置业来自北京区域的销售额为293.01亿元,较上年同比减少43.4亿元,仅有4个月份销售额超过上年同期。
销售额下滑的月份中,恰恰与北京疫情的小范围反弹成正比,其中二三月、六七月以及十一、十二月,首创置业北京区域销售额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最大值到达19.7亿元。

数据来源:企业公告,观点指数统计
疫情影响加之调控等种种因素,北京房地产市场销售环境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并不非常乐观。从北京统计局数据看,2020年全年住宅销售面积733.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定金及预收款2450.9亿元,同比下降2.6%。
不过,市场好坏只是客观原因,事在人为。
对于2020年上半年的业绩,首创置业总裁钟北辰认为,市场虽更加艰难,但仍然完成预期的目标:“上半年完成了原来预计的将近40%,还是难能可贵的。因为第一季度全国所有的售楼处都停摆,到第二季度才根据各个区域的情况,回到了复工复产的节奏。”
上半年,首创置业累计签约金额约337亿元,同比下滑16.8%;实现销售回款104亿元,同比增长30%,完成销售目标的42.13%。按下半年1000亿推货值,只需要完成销售去化463亿元就可以完成目标,即去化率46.3%。
关于1000亿元供货,首创置业方面称,将根据各个区域市场不同环境加大销售力度,“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华东地区,以深圳、广州、佛山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下半年销售核心地方,我们努力完成全年销售指标。”
如今看来,首创置业下半年完成销售371.6亿元,去化率为37.16%。
走出“京津沪”
如果房企手中可供货值比较充足,放低销售目标则被视为对市场预期不确定性的一种保守判断,相应去化率也会趋于谨慎。
市场机构统计显示,2020年,国内房地产开发商大部分对销售目标、去化率采用了保守策略;其中,销售目标增速设置区间在10%-20%,去化率设置区间为50%-60%。
在这种设定下,仍然未能达标意味着房企本身去化力不足,进一步则表明企业本身库存结构存在问题,造成这种原因正是与房企过往布局策略紧密关联。
作为北京市国资委所属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过去一段时间里,北京及周边城市是首创置业理所当然重仓的区域。
于2012年,首创置业将北京、天津设为公司重点发展区域;彼时,该公司总体土储规模为952万平方米,两个核心城市占比约30%;虽未过半,但持有7000亩一级开发授权面积中大部分位于北京、天津,包括天津武清项目、北京顺义赵全营项目、平谷金海湖项目等。
城市布局扩容直到2013年才开始出现苗头,标志事件为首创置业首次进入上海市场,也被是打开长三角市场的重要一步。彼时,首创置业以代价34.54亿元成功摘得上海核心市区松江地块,地上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战略上,首创置业由“京津”双核转变为“京津沪”三核,三地成为了扩储核心区域。2014-2017年,三个核心城市的土地面积投资占比由43.08%逐渐上涨至78.34%,投资金额上“京沪”常年占比接近或超过70%,其中2014年均接近七成,2015-2016年均超过七成,高峰值达到76%。

数据来源:企业公告,观点指数统计
随后两年,“京津沪”土地投资占比又处于下降趋势,于2018年、2019年占比为47.89%、21.97%。这种改变的原因,或许与北京及环京一带市场调控力度变化相关。
按照最初设想,京津沪未来存量货源占比为70-80%左右;同时,2018年800亿销售目标中,北京市场比重为300亿。
2017年,北京正式开启“五限时代”,即“限购、限价、限贷、限售、限商”,以及“共有产权房”横空出世;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加入调控队列。首创置业管理层直言,2017年调控政策在这三个城市力度较大,可能影响了公司销售增速。
可以说,过度重仓单一城市导致困难的局面,改变了首创置业未来的投资策略,开始进一步扩大城市投资区域布局,升级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核心城市圈。
首创置业方面认为:“几个简单的单核城市不足以支持规模增长,未来公司二级管理架构也将调整为三级管理架构,特别是重点区域委任两位副总裁级别的管理层来带队。”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首创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