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第一股”均瑶健康(605388.SH),正在寻找新的增长点。
12月7日,均瑶健康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开展矿泉水新业务作为重要战略布局,并将为此设立上海均瑶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暂定名,具体以工商核准为准,注册资本不超过人民币 9000 万元)。
或受此消息影响,12月7日,均瑶健康涨停,收盘价21.69元。
12月9日,均瑶健康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公司目前关于矿泉水项目的信息均已经通过指定媒体予以公告,公司将结合项目进展再予以公布其他相关信息。
均瑶健康8月18日登陆A股市场,上市不到四个月,已经动作频频。
12月7日,除了拟开展矿泉水业务的消息之外,均瑶健康还宣布将用2.3亿人民币购置办公用房。
上市后急于扩大规模的均瑶健康并不打算仅做“乳酸菌第一股”。
多名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上世纪90年代,均瑶健康的前身均瑶集团乳制品有限公司便涉足乳制品行业,至今已二十多年。如今,宣布押宝竞争激烈的矿泉水业务,举措大胆。
自上市首日至12月11日,均瑶健康股价累计上涨57.78%。不过,自在8月26日达到最高点32.25元之后,均瑶健康就一路走下。12月11日,均瑶健康收盘价21.19元,跌2.75%。

主业未兴
均瑶健康长期受到“主营业务过于单一”的质疑。
据均瑶健康8月5日发布的招股书,均瑶集团有限公司自90年代便开始进入乳制品行业,并在1998年创立了均瑶健康的前身均瑶集团乳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乳制品及含乳饮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2011年起,均瑶健康战略进入常温乳酸菌饮品市场,是国内最早生产与销售常温乳酸菌饮品的品牌企业之一。截至目前,均瑶健康,97%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常温乳酸菌系列饮品。
从具体业绩上看,均瑶健康在主营业务上的表现呈现出了小幅的下降趋势。
Wind数据显示,2017年到2019年度,均瑶健康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46亿元、12.87亿元和12.46亿元,增长率分别为4.05%、12.29%和-3.18%。这三年间,均瑶健康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6亿元、2.54亿元和2.9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9.26%、12.54%和16.34%。
或受疫情影响,2020年前三季度,均瑶健康归母净利润1.97亿元,同比下降33.84%。
12月10日,凌雁咨询首席师林岳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均瑶健康在主业上已经到了增长瓶颈。“均瑶在一线城市始终没有找到机会,一直被伊利、蒙牛等头部企业积压生存空间,自身创新也乏力,整体并不乐观。”林岳表示。
但在外界看来,乳酸菌饮料行业依然富有潜力。
根据海通证券相关报告,国内常温乳酸菌饮料行业崛起于近五年,从2015年的77.2亿元持续性攀升到2019年的148.8亿元,CAGR高达17.8%。
均瑶健康也曾在招股书披露,拟募集资金金额约为11.99亿元,主要用于新建常温发酵乳饮品的生产基地及品牌升级建设项目。
12月10日,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乳酸菌市场还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均瑶此前因为定位等原因,被迫下沉到江浙地区的二三线城市,也有往上走的空间。
但上市后,尚没有看到均瑶健康在乳酸菌业务上的亮眼布局。
“国内乳酸菌饮料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诸如日本品牌的乳酸菌饮料产品已经非常多元化、口感上也非常细腻。”宋亮表示,均瑶健康更应该去探索怎么样从一个传统的乳品企业转向耕耘细分市场,并趁此机会重新调整跟上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均瑶健康的研发人员仅8名,该年度公司研发费用为221.46万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为0.18%。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均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