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I.T目前在全球拥有的800家门店,其中有超过700家分布在中国香港和内地。据I.T集团截至2020年2月29日的年度业绩显示,中国香港及澳门市场占集团总营业额33.9%,香港市场的业绩所占比例并不小。
然而近两年受到香港大环境的影响,该地区服装行业举步维艰。截至2020年2月29日I.T香港地区的年度营业额同比减少23.5%至26.202亿港元,经营亏损为6.717亿港元。
另一方面,入境旅客是I.T业务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年初疫情导致全球旅游业陷入停滞,香港入境旅客在2020年急挫,第三季度的入境旅客人次较一年前同期剧减99.7%,跌至极低水平。2020年第三季度末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与2019年同期相比,年初至今收缩了7.2%。
上述外界原因之外,事实上,导致I.T退市的根本原因,或许是其迟钝的数字化转型。虽然2011年I.T集团开始推出电商业务,但一直到2017年,才推出官方电商平台,2018年才推出电商小程序。转身时间太晚,导致其错过了电商红利期。
并且I.T主要采用买手制,在价格方面没有过多的协商空间,但随着电商崛起,互联网弥合了信息差鸿沟,使得依靠信息差红利建立生意的"中介"的商业模式开始失效。包袱沉重的I.T集团逐渐被高昂的租金和代理费拖垮,逐步逼近了零售天花板。
可以看出,I.T选择退市或许更多的是想要重新整合自己的实力,集中资源发展品牌经营业务,重振旗鼓。但未来I.T能否重新崛起暂且不说,它如今的私有化退市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I.T私有化退市,
给行业敲响了怎样的"警钟"?
其实I.T私有化退市并不是首例,香港买手店鼻祖Joyce Boutique载思集团扛不住连续四年亏损,于去年底获大股东溢价约91.78%提出私有化,以约1.23亿港元的超低价退市。
曾被视为I.T集团最大竞争对手的YOHO!的声势在今年也有所减弱。据时尚商业快讯援引消息人士早前透露,YOHO!今年已进行了多次裁员,不断收紧预算。HYPEBEAST上半财年收入也同比大跌28.9%至2.85亿元,净利润大跌24.1%至2089万元。
其中有些品牌并不像I.T一样受到香港市场的桎梏和数字化转型太慢的影响,而他们日渐式微的原因更多的来自于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
其一,则是像Hypebeast、YOHO!等原本深耕这一领域的老牌玩家,以及借助天猫以及Net-a-Porter、Farfetch等国际电商平台崛起的新兴潮牌。由于产品定位相似,I.T与于这些品牌的竞争无疑是一场持久消耗的攻坚战。
其二,随着国产商品质量不断提升,原创、独创能力不断体现,国人对国货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国潮"开始大行其道。李宁、匹克之后,运动品牌安踏、361度、特步,甚至男装品牌太平鸟、森马、波司登等一系列服装品牌相继登陆世界各地的知名时装周,推出自己的国潮系列,直接冲击了原本的潮牌市场。
其三,Zara、H&M和优衣库等国际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对潮牌甚至是国内整个服装市场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快时尚平价、时髦且较快的更新速度吸引力更多的消费者,而I.T品牌千元的较高客单价和较低的辨识度,在对比中并不占优势。
消费者对于服饰的喜好的快速迭代市场有目共睹,因此不仅是I.T,扩大到整个潮牌市场甚至是服装行业,如果不能迎合时代的趋势,势必会被后来者所取代。
总而言之,服装特别是潮牌更新换代的速度市场有目共睹,以I.T为首的中国第一代潮流帝国衰落的缩影,其实也为行业内的企业敲响了警钟,想要不被吞噬就只能紧跟潮流。至于I.T在退市之后能否透过选择性品牌发展以及实施地区策略及新商机重拾增长,港股研究社也将持续关注。
来源:港股研究社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