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骏集团上半年收益及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均有所增长,但毛利率及归母净利润率却出现下降;同时,净负债率攀升,现金短债比下行
已过“而立之年”的中骏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骏集团,1966.HK),何时能如愿迈进千亿级梯队仍是未知之数。而其经营及业绩数据所反映出的问题,却是真切地摆在眼前。
日前,该公司发布2020年中期业绩公告。数据显示,其上半年合同销售额完成全年目标的43%左右;尽管收益及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均有所增长,但毛利率及归母净利润率却出现下降;净负债率攀升,现金短债比下行。
公开资料显示,中骏集团业务体系涵盖商业地产、文化旅游地产、产业地产、住宅地产以及购物中心、长租公寓、联合办公、物业管理、健康管理、教育等业务板块,在地产开发上重点布局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中部经济区、西部走廊及海峡西岸经济区。
截至9月2日收盘,中骏集团每股股价为3.97港元,较52周最高点下降15.71%。
销售额增速5年同期最低
成立于1987年的中骏集团,销售规模一直未能突破千亿元。而几乎同一时期投身房地产行业的世茂集团(0813.HK),以及后来者新城控股(601155.SH)、阳光城(000671.SZ)、旭辉控股集团(0884.HK)等已破2000亿规模。近几年,掉队的中骏集团发力追赶,朝着千亿目标一路狂奔,2015年—2019年其合同销售金额增长率依次为21.9%、62.1%、41.3%、54.5%、56.7%,2019年销售规模已超800亿元。
在3年前,中骏集团提出“千亿级规模”战略目标,计划2020年销售突破1000亿元。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该公司在今年一季度只能无奈将2020年销售目标由此前的1050亿元下调至930亿元。据中期业绩公告披露,今年上半年其合同销售金额为400.7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43.09%,不及去年同期完成度;同比增长8.2%,是近5年来同期最低增长水平,较去年同期增速下降69.7个百分点。
其中,其在二线城市的合同销售额同比增长56.65%至243.26亿元,贡献度达60.7%。此外,三、四线城市贡献了31.9%的销售额,而一线城市合同销售额仅29.79亿元,同比大降53.84%,仅占整体销售额的7.4%。
在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排行榜》中,中骏集团全口径销售金额、权益销售金额分别排名第37位和第48位,高于去年同期排名。但进入下半年,其排名出现下降,同样来自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1—8月中骏集团全口径销售金额、权益销售金额分别排名第44位和第51位。可见,尽管已成立33年,其权益销售金额依然在50名上下徘徊。
业界普遍认为,与合约销售额相比,权益销售规模更能真实反映房企自身的实际销售情况、资金实力以及投资能力,权益销售额比例越高,销售回款率往往也越高。若按克而瑞发布的数据计算,今年1—8月中骏集团权益销售金额在其全口径销售金额中的占比为58.78%。而同期全口径销售规模与之相当的卓越集团、越秀地产(0123.HK)、金辉集团,权益销售金额占比分别达到66.2%、90.96%、80.87%。
中骏集团2016年—2020年半年度合同销售金额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中骏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