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资信”)对渤海银行出具的信用评级报告中表示,渤海银行不良贷款及逾期贷款余额有所增长、业务的快速发展导致一级资本面临补充压力、部分贷款客户因流动性管理压力上升致使还款能力下降等因素对其经营发展及信用水平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发力消费金融
近年来,商业银行正在主动向零售领域转型,消费金融随即成为银行的发力点。
2019年12月,在银行业保险业例行发布会上,渤海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该行制定了零售转型发展战略规划,并发力消费金融业务,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渤海银行消费金融贷款年增量达到全行贷款年增量的30%,不良率为0.61%,低于同业水平。
通常情况下,在财报中,个人贷款主要分为住房贷款、信用卡贷款和经营性贷款等,消费贷等一般和其他类杂项放在一起,也有个别银行单列。
据渤海银行公布的2018年年报,个人贷款项下的“其他”业务同比增速达431.8%。截至2018年年末,渤海银行其他贷款金额为486亿元,在个人贷款中占比达28.96%,仅次于住房贷款;而在2017年年末,其他贷款金额仅91.38亿元,在个人贷款中占比仅7.69%。
2018年渤海银行个人贷款数据 来源:渤海银行2018年年报
恒大研究院曾在一份研报中指出,从资金来源角度看,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充足且稳定,是目前成本最低的资金来源;但从消费场景看,银行自身缺乏消费场景,需要与商户合作搭建消费场景,分享利差空间。
渤海银行同样缺乏消费场景、依赖合作机构放贷。在2019年6月的一场消费金融论坛上,渤海银行曾展示了50余家合作机构,包括维信金科、51信用卡、美利金融、品钛、大数金融、即有集团、数尊科技、米么金服、挖财、神州优车、汽车之家等。
上述机构中,不乏被借款人投诉暴力催收、套路贷等问题。
此前,有地方监管部门下发通知,强调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合规要求。如北京银保监局曾在去年10月印发《关于规范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类业务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四个“严禁”,即“严禁与以金融科技之名从事非法金融活动的企业开展合作;严禁与虚构交易背景或贷款用途,套取信贷资金的企业开展合作;严禁与以非法手段催收贷款的企业开展合作;严禁与以‘大数据’为名窃取、滥用、非法买卖或泄露客户信息的企业开展合作。”业内人士认为,监管此举意在警示银行谨慎合规地的选择合作对象。
渤海银行能否顺利闯关IPO?未来消费金融业务又将如何规范发展?中新经纬记者将持续关注。(来源:中新经纬客户端 魏薇 实习生 邵萌)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渤海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