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魅族宣布其产品盈利了。
这无疑是中国手机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在头部厂商之外,众多小众手机品牌的市场被进一步挤压。在IDC第三季度数据中,“其他”类别的市场已从一年前的12.4%压缩至5.1%。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魅族盈利的消息,越发显得有些“突兀”和难得。“2019年,我们开始进行战略调整,把产品重新收缩和聚焦到中高端,降低了库存风险,也减少了产品之间的内耗,”魅族副总裁华海良这样解释盈利的原因,“综合这些层面,我们得以在2019年,实现产品层面的盈利。”
熟悉魅族的人早已发现,在2019年,魅族有意放慢了脚步,一改此前数年的机海战术,全年仅发布了Note 9、16Xs、16s等5款机型,转型为“精品策略”。
在华海良看来,当下可以算是魅族的一个“转型期”,从2019年起,将曾经被机海战术混淆的品牌调性重新整理,“回归”过往的精品定位,并在2020年,实现魅族的品牌重塑,并将价格进行适当的上探,带来更好体验的产品。
聚焦中高端,“封存”魅蓝
魅族正在拒绝性价比手机。
这曾经是魅族的重要战略。2015年,主打千元机的子品牌魅蓝成立,此后,魅族销量迅速提升,在当年一举上升至2000万出货量;2016年,魅族继续践行机海战术,一口气发布14款手机,销量继续上探至2200万台。
然而,大量出货的中低端机并未能给魅族带来实质的效益提升。
“过去几年,我们在很多产品上还在追求性价比,”华海良表示,“结果,算上广告投入、市场投入、销售和研发成本等等,很难盈利,看似规模大,其实毛利非常低,稍微不注意库存的风险,就可能造成企业的亏损。”
不仅如此,在华海良看来,中低端机也使用户对魅族品牌形成一定混淆。作为国产MP3和国产智能手机的鼻祖品牌,魅族一直以精品、专注等品牌定位著称;但在过去几年,随着低端机销量走高,许多用户对魅族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
2018年10月,在魅蓝Note 8发布后,人们悄然发现,魅蓝已经“被消失”。“目前,魅族的目标是要聚焦高端,并且给用户一个统一的认知,”华海良在此次采访中,明确表示,“魅蓝品牌暂时封存了,短期内,不太可能再回归。”
华海良指出,尽管双品牌战略在行业中颇为流行,但如果希望这一模式运行良好,需要主品牌的定位足够高且稳固,子品牌才不会对其定位产生影响,“向下拉动”,同时可以扩充中低端市场容量;反之,如果主品牌本身定位不稳,子品牌过度走量,则很容易对主品牌产生影响。
“我们在这上面走过些弯路,”华海良承认,“所以,我们要重新拉高主线品牌,魅族要重塑品牌定位。
在2019年,当魅族放慢脚步,将精力集中在少数几款机型后,产品终于盈利,这无疑从事实层面,验证了“精品策略”的正确性。据华海良透露,在2020年,魅族将继续秉承这一策略,All in 5G,专注高端旗舰 5G 手机的研发,目前已有4款处于规划中,第一季度将发布第一款高端旗舰产品-魅族17。
回归初心,重塑魅族品牌
2019年是魅族成立的16周年,这也是魅族先后发布的16Xs、16s、16s Pro和16T四款中高端机型的命名规则。今年,魅族将继续沿用这一方式,以17为新一代旗舰机命名,在华海良近期发布的微博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以16命名的几款手机中,可以明显看出魅族的特色——由于全面屏普及、但屏下摄像头技术不成熟,在2019年,主流厂商纷纷选择了相对妥协的全面屏方案,例如刘海屏、水滴屏、打孔屏及机械结构的升降摄像头,唯独魅族坚持以“极边全面屏”为设计语言,坚持不破坏屏幕的整体感。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魅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