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嗅·高街高参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在零售,尤其是生鲜领域,顺丰的经验颇丰。而本来集团的盈利成为吸引顺丰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本来集团作为本来生活背后的母公司,旗下拥有生鲜B2C平台本来生活网、社区生鲜连锁O2O平台本来鲜,以及完整的生鲜供应链业务。其中,本来鲜自2017年开出第一家线下门店至今,已经在全国6个城市(成都、武汉、天津、长沙、郑州、上海)拥有近400家门店,据悉其成熟门店的90%也实现了盈利;根据规划,本来鲜今年的目标是开到700家店。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片烧钱的“奢靡”中,本来集团在2018财年已经探索出盈利模型,并将在2019财年实现全集团的经营性盈利。
2019年7月,本来集团宣布2018财年已经实现了B2C业务本来生活网的全年盈利,2019财年本来生活网有望实现盈利1个亿。
除了本身存在相似点外,在对方身上看到的需求点也是“协同”的必要条件。
亿欧网报道:本轮融资的资金,将投向本来集团独特的O2O+B2C生鲜新零售模式。
这次,顺丰与本来集团的融资动作,势必引来众多遐想空间,而“O2O+B2C生鲜新零售模式”,遐想空间中的一小部分,如线上线下的相互导流、生鲜1小时到家、以门店为基地的社区拼团、到店自提以及盈利能力的增强等。
如果顺丰优选和本来的合作能实现进一步的协作,那建立在两者强项基础上的“化学”反应,是否能创造一个“新物种”——“本来鲜门店+顺丰优选门店+本来生活APP+顺丰优选APP”的多重协同。
就零售或生鲜行业来说,效率的提升不言而喻,顺丰似乎在发起对生鲜的“诺曼底登陆”。
投资逻辑2.0
企业如何才能保证自己走在正确对的道路上?
答案是:建立分享与共生模式。只有这样才可以激活生态圈,所处的商业生态圈也才可以内外同时成长,可持续成长,进而更有生命力。每一个“共生系统”中的主体都要在机制创新、产业协同、内外资源整合中自我否定、自我转型、自我变革,做到敢于放弃、敢于创新、敢于挑战,进而实现分享和共生,实现自我成长,自我超越。因此数字化时代不仅仅是加速的“量变”,更是底层商业和战略逻辑的“质变”。
以上的问答,来自陈春花的新书《协同》。
协同和共生,是其中的关键。

(认知框架的更新:从「竞争逻辑」到「共生逻辑」,来源春暖花开)
找寻“正确对的道路”,换句话话说,就是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根本就是提升效率。彼得·德鲁克曾提到,管理的目的之一是提升效率,管理从根本上是解决效率的问题。
数字经济时代,商业系统被重构,但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没有改变——追求效率。与此同时,管理不在是内部课题,正在向外延展,换句话说,效率的提升方式不再是单纯地向内求,向外延展是趋势。
其中,投资是向外延展进行协同的重要方式。
如阿里发布的2018财年报中,明确提出了它的投资和收购逻辑——不会出于纯粹的财务原因进行投资和收购,而是侧重于加强阿里的生态系统、创造战略协同效应,并提高公司整体价值。简言之,就是不以赚钱为目的,主要希望通过投资的手段配合集团战略。
再来看顺丰。
2017年5月,UPS宣布与顺丰在香港设立合资公司;2018年8月,顺丰与冷链行业巨头“夏晖”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新夏晖”;2018年10月,收购DHL在华供应链业务。这些曾经的收购、合资、投资等动作中能发现,互补、优势结合、获得稀缺性资源是其投资的主要出发点。
顺丰也将其投资逻辑的表述进行了提炼——围绕产业发展重心与各个专业领域的领先者进行合作,实现品牌优势结合;市场互补,技术互补;以投资获得稀缺性资源;以合资和长期投资形式为主。
彼得·德鲁克还有一句名言: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本次对本来集团的领投,则更多建立在生态、共生、协同的基础上。立足变化和动荡,从为自己建立护城河,到向外延展的协同共赢,顺丰正在迭代它的投资逻辑。
(来源:微信公众号“盒饭财经”,作者姚赟)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顺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