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三年多的基石药业在融资上几乎一路绿灯,但这并不能让董事长江宁军轻松,公司的研发、现金流,以及同行价格竞争都是其面对的挑战。此外,公司独特的的经营模式,若稍有不慎,就可能将这只被光环笼罩的独角兽拉下神坛
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2616.HK,下称“基石药业”)一直在投资者心中存在神秘感。公司成立于2015年12月,仅三个月后,便获得1.5亿美元融资;2018年年中,基石药业斩获了生物医药企业最高B轮融资记录;2019年年初,基石药业登陆港股。
精彩也许到此告一段落,由于公司发展进程过快,带来的挑战也在不断地考验着董事长江宁军。2016年至2019年中旬,基石药业累计亏损超36亿元,且扩损规模仍在扩大。而另一面,同行研发的抗癌神药纷纷上市,甚至打起了价格战,一家药企甚至将明星产品PD-1价格降到仅有国外药品的1/3。
与此同时,基石药业因PD-1抑制剂在晚期肝细胞癌等疾病上遭遇临床失败,股价陷入跌宕起伏,瑞银也因此下调了公司的目标价。
那么,基石药业将如何应对当下的种种挑战?近期《投资者网》联系到了上市公司,并得到了公司相对详细的答复。
“亏损目前属正常现象”
基石药业何时才能盈利?这一直是悬在基石药业投资者心头的一个谜题。2019年上半年,公司未产生营业收入,通过理财实现其他收入2862万元,同比增长616.42%;净利润亏损12.36亿元,同比下滑72.2%。
基石药业表示,“上半年亏损扩大主要由行政开支扩大所致,这笔开支达到1.68亿元,同比增加350%,开支用于招聘及租赁新办公室。”
若时间往前倒推,2016年至2018年,基石药业分别亏损2.53亿元、3.43亿元和18亿元。那么2019年全年业绩是否将进一步下滑?
近期《投资者网》联系到基石药业,对方表示“我们预计今年在中国及全球有超过25项正在进行及/或已完成的试验,其中有超过10项注册性试验。目前没有产品上市销售,在此期间需要不断投入研发资金,会计意义上的亏损属于正常现象。”
不过,投资者似乎并不以为然。Wind数据显示,基石药业仅上市后短暂上涨一个月左右,此后,便从3月19日最高点16.9港元震荡下行,二级市场便陷入萎靡,目前股价多在12元上下徘徊。
企查查资料显示,基石药业是一家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专注于肿瘤免疫药物的开发和联合治疗,所采用的是VIC模式,即“VC(风险投资)+IP(知识产权)+CRO(研发外包)。
药明康德间接控制
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看,基石药业都是资本市场中颇为特立独行的一个。今年2月26日,基石药业作为第六家尚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之一,叩开了港交所大门,三个月便完成企业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2港元,募集资金22.32亿元港元。
事实上,在港股上市前,基石药业就曾赚足市场眼球。2018年5月,基石药业宣布完成了2.6亿美元(约16亿元)B轮融资,截至目前仍保留着中国生物医药领域B轮最大单笔融资的记录。
种种记录背后,国内CRO(临床合同研究组织)巨头药明康德身影时时闪现。据企查查数据,基石药业第一股东为WuXi Ventures(毓承资本),其持股比例达到29.76%。而在董事长江宁军加盟公司之前(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毓承资本是其唯一的原始股东。
毓承资本系原药明康德风险股资部门独立而来的一家投资机构,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首席运营官胡正国两人均为毓承资本的创始合伙人。而药明康德一向以擅长资本运作之术著称,这也就不难理解,基石药业在资本市场上缘何一路畅通。
有着巨头背景加持,基石药业在研发方面同样所向披靡。“今年上半年,基石药业产品管线取得重大进展。”公司方面告诉《投资者网》“公司已有15种专注于肿瘤的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前阶段至临床后期阶段。”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基石药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