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增业绩的模式还在继续。2017年10月,威创股份以3.85亿元收购北京可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70%股权,11月以1.06亿元收购内蒙古鼎奇幼教科教有限公司70%股权。这两家公司合计贡献营业收入接近2000万元,净利润约1300万元。虽然金额不大,但到了2018年就开始发威了。2018年,上述四家公司联手贡献5.91亿元营业收入及1.80亿元净利润,占营业收入比例上升至50%,净利润贡献上升至113.70%。也就是说,没有收购回来的这四家公司,威创股份已经亏损了。而当初IPO时的主业从2012年盈利3.38亿元到2018年在亏损边缘挣扎。
威创股份还现金出资1.90亿元,投资北京凯瑞联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按实际出资计算持股比例为25.33%。自2018年9月份开始纳入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核算,2018年确认投资收益497.91万元。由此看来,对于威创股份来说,大手笔收购让业绩再次漂亮起来的操作还是比较成功的。
这几年,资本市场并购大跃进,不少上市公司不但为此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损失,甚至官司缠身。而威创股份频繁并购却没有出现业绩承诺不达标的情况。然而,真正的考验是在2017年之后。最大的利润来源之一的红缨时代2018年已经没有业绩承诺的压力,其业绩出现下滑。2019年之后,越来越多的收购标的过了业绩承诺期,威创股份是否经得起真正的考验?而且,2019年3月末,威创股份的商誉金额高达17.43亿元,占资产总额的四成之多。一旦并购标的业绩变脸,巨额商誉减值损失随之发生。威创股份2018年、2019年一季度连续的业绩下滑是提醒。
产能紧张之谜
威创股份在招股书中曾大吐产能不足之苦:2007年,公司VW产品的产能利用率达到115.25%。2008年,公司VW产品的产能利用率达到117.96%。公司现有产能已处于超负荷状态,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威创股份上市后,营业收入还在继续增长,2012年营业收入创下历史最好记录,为11.95亿元,比上市前的2008年4.86亿元增加了1倍多。产能紧张的威创股份是如何增加这么多营业收入的?
因为募投项目2013年才完工。如果按照招股书显示的那样,边建设边生产,建设期内即实现部分生产和销售,貌似可以解决这个疑问。
2012年净利润为3.38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不少,如果新增营业收入主要来自募投项目,那么募投项目效益应该不少。为何2012年募投项目没有产生一分钱效益?之后募投项目产生效益最多的年度也不过是3000多万元。至少从募投项目效益来看,威创股份上市后营业收入大增并不是来自募投项目的贡献。
2013年募投项目完工,从在建工程完工转入固定资产4.71亿元,而2013年固定资产中,新增4.82亿元的房屋及建筑物、520.32万元的专用设备、347.88万元的其他设备。专用设备及其他设备合计868.20万元,这里面可能还包括非募投项目的。按照固定资产的构成,难道威创股份的募投项目其实就是买地盖房子?如果花几百万元就能解决产能问题,为什么要上市募集大量资金?如此一来,上市前产能紧张的真实性需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业绩变动是巧合吗?
威创股份的业绩在2013年突然开始下滑,2014年锐减,虽然其在2013年年报、2014年年报归因于外部因素,但其背后,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
在业绩最辉煌的2012年,威创股份的审计机构——深圳市鹏城会计师事务所出大事了。
绿大地IPO造假案众所周知,其审计机构正是深圳市鹏城会计师事务所,出事时间正是2012年。事后,该审计机构迅速与国富浩华合并。威创股份趁机更换审计机构。之后,威创股份的业绩不再辉煌。
但巨额的政府补助还存在。上市之前,威创股份政府补助很少,营业外收入也很少,2008年营业外收入仅仅320万元。但2009年营业外收入飙升至2817万元,从此逐年大增。2012年营业外收入最高,其中软件增值税即征即退6977万元、其他政府补助1099万元,两者合计占比99%。这成了威创股份最为放心的一块收益来源了。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特约作者 林依达/文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威创股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