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招股说明书,报告期各期末,成都先导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 270.17 万元、320.68 万元、2494.62 万元和 2588.97 万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16.44%、6.03%、16.50%和 12.75%,账龄全部是一年以内,所以未计提坏账准备。
公司解释,主要客户规模较大、信用资质较高、资金来源较为可靠,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较小。
如果按照一年以内5%计提坏账准备,报告期内分别计提坏账准备13.51万元、16.03万元、124.73万元和129.45万元,2018年和2019年一季度分别占净利润比例的2.77%和2.91%。如果采用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的坏账政策,将进一步减少净利润。

除此之外,政府补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成都先导的业绩,报告期内,公司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为 778.10 万元、1012.27万元、1930.46 万元和 4220.90 万元,2018年和2019年一季度分别占同期净利润的42.94%和95.02%。
人均收入持平药明康德 能否在细分领域突围?
随着 DEL 技术日渐成熟,国际制药业已形成对 DEL 技术的广泛认可,各大药物公司都采用自主研发或技术合作的方式应用 DEL 技术以发现新药。公司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拥有 DEL 技术自主发明专利的企业,填补了国内乃至亚洲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公司核心技术平台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对于传统的高通量筛选,DEL 技术属于药物筛选领域相对前沿和创新性的方法,商业化时间较短,尚未形成成熟的标准化体系,距离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仍有一段距离,因此细分技术领域整体体量规模较小。那么成都先导能否在细分领域突围呢?
发行人与全球 DEL 技术领域可比公司关键业务指标对比情况如下: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占比为 84%,人均创造收入达到52.3万元,,与药明康德基本持平。此外,和药明康德、康龙化成、药石科技等可比公司相比,成都先导规模较小,仅靠自身积累很难满足爆发式发展的资金需求,而且核心技术难度较大,研发投入需要大量资金。
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及 2019 年 1-3 月,成都先导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605.43万元、4621.40万元、6186.44万元和1886.17万元。研发投入规模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7年度、2018 年度,随着公司研发投入规模逐步增大,在行业中处于中游水平。由于营业收入增长较快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逐渐降低,报告期内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 97.72%、86.84%、40.92%及 37.16%。(来源:新浪财经 公司观察/小飞鼠 文)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先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