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丰巢此前就成为了阿里与顺丰交恶的导火索。 
  2017年6月,顺丰订单不再出现在菜鸟物流的系统里,淘宝卖家也不能从顺丰发货,双方相互指责对方暂停开放数据接口。 
  这一矛盾的起因,正是对用户数据的争夺。丰巢当时表示,菜鸟方面要求所有快递柜信息的触发必须通过菜鸟裹裹,取件码信息无条件给到菜鸟,丰巢需要返回所有包裹信息给菜鸟(包括非淘系订单),丰巢难以接受以上合作条款,于是被阿里封杀。 
  菜鸟方面则表示,菜鸟根据安全团队的建议正在对全网物流数据进行信息安全升级,加强对海淘、快递柜等物流数据的多重交叉验证,但顺丰及丰巢等出于各种原因并不配合。 
  有趣的是,矛盾发生后,京东、腾讯、网易、美团等公司,先后发表声明为顺丰站台;阿里一侧,圆通、韵达、EMS等快递企业则公开表达了对菜鸟的支持。 
  虽然闹剧很快在中国邮政局的调停下迅速结束,但这场短暂的交恶,还是将菜鸟的野心与顺丰的警觉充分暴露。 
  不过,两家公司并未完全分道扬镳,而是一定程度上相互依存:相对于高投入但高用户体验的京东自营物流体系,阿里至今都难以拿出一套与之媲美的物流方案------如果没有顺丰的话。 
  而对于顺丰,这一轮快递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本就来自于网购的兴起。无论是是顺丰,还是通达系,都享受到了阿里等公司带来的红利。 
  顺丰的“中年危机” 
  另一方面,不愿意屈居阿里之下的顺丰,一直在尝试自成体系、意图进一步降低对阿里的依赖。 
  自营电商一度是顺丰曾经祭出的杀手锏。2012年5月,顺丰就上线顺丰优选,定位专业中高端生鲜电商,顺丰CEO王卫甚至称之为不能失败的项目。 
  但这项业务发展并不顺利,6年换了7个CEO背后,是优选业务的不断变更:从主打生鲜电商,到嘿客门店,之后又将嘿客与优选合并。此外,跨境电商、便利店、无人货架,每个风口都没错过,但没有一项真正获得成功。 
  而在高速发展新业务的那些年,顺丰的投入更是惊人,从2013年到2015年这3年的时间里,顺丰商业板块业务亏损金额分别为1.26亿、6.14亿、8.66亿,三年合计亏损16亿。 
  即便在2018年,顺丰同样没有停止对新业务的开拓:17亿元收购新邦物流71%股份,涉足重货业务;55亿元收购德国邮政敦豪集团中国业务,涉足供应链业务;与美国供应链巨头夏晖集团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涉足冷链物流。 
  这些高额投入使得顺丰获得了近三年来最快的营收增长。 
  但净利润方面却不容乐观了。 
  但尴尬的是,即便是看似可观的营收增长,如果进行横向对比,在几大快递公司里却是垫底(考虑到尚有多家公司并未公布2018年报,继续对比2018年三季度业绩)。 
  而在利润方面,顺丰由于负增长,相对同行业更为难看。 
  显然,顺丰的日子并不算太好过。这已经体现在股价上,截至昨日收盘,顺丰收报34.64元,相对最高点的62.56元,已缩水近半。 
  而菜鸟建立的这一联盟,伴随着申通加入,无疑进一步得到加强。在这场用户数据之争中,两大势力如今都已体现出强劲的实力,而其竞争、合作的关系,使得二者剪不断理还乱。 
  下一步,顺丰将如何突围? 
  来源: 腾讯科技 潜望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顺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