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多事之秋的海正药业(600267.SH)再遇波折。
近日,海正药业发布公告,宣布控股子公司浙江海晟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晟药业”)增资扩股及老股转让项目中止挂牌。这个试图引入战略投资解决胰岛素项目研发投入燃眉之急的计划,在公开挂牌近2个月后,因未征集到符合条件的意向投资方而宣告终止,给泥潭之中的海正药业再添一道阴影。
“胰岛素项目流拍对公司现金流有一定影响,公司已提前考虑到该风险,绝对不会造成公司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面对外界对其资金链的担忧,海正药业董秘沈锡飞日前在投资者交流会上如是回应。
作为曾经的明星药企,海正药业近年来动荡不断,业绩大幅下滑的同时负债不断攀升。2018年11月,执掌海正药业数十年的“老帅”白骅辞职离去,原台州市椒江区副区长蒋国平接棒上任。新任管理团队能否带领海正药业破局,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子公司引资落空
公开资料显示,海晟药业成立于2018年4月,注册资本3亿元,系由海正药业及其控股子公司海正药业(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正杭州”)分别以各自持有的胰岛素类产品相关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经评估作价而设立。
截至2018年4月30日,海晟药业账面资产总额为6.69亿元,净资产为5.88亿元;海正药业与海正杭州分别持股33.6%、66.4%。
作为海正药业旗下糖尿病领域的专业化子公司,海晟药业主要从事糖尿病药物的研发。据了解,目前海晟药业的研发管线上主要有三代胰岛素: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德谷胰岛素。另外还有一个二代的重组人胰岛素产品在研。
目前,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的研发均已推进到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德谷胰岛素也即将启动Ⅰ期临床试验。按公司的业务目标,计划将在2020年底前获得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的生产批件,2021年6月获得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生产批件,并于2022年底前获得德谷胰岛素注射液的生产批件。
随着相关研发项目推进到临床后期,“烧钱”也越来越多。资产评估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4月30日,海晟药业账上累计的开发支出已有2.59亿元,这仅是研发投入资本化的部分。资金压力之下,海正药业试图从外部引入战略投资。
2018年10月,海正药业发布公告,计划通过引进社会资本的方式对海晟药业实施增资扩股及部分老股转让。此次增资扩股及老股转让以海晟药业投前估值不低于19亿元为基准,计划增资规模不低于8亿元,老股转让不低于6.85亿元。
“增资资金主要用于在研胰岛素产品的后续研发,而海正杭州出让部分股权所获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支付胰岛素项目遗留的未付合同款项,以及补充海正杭州运营所需的流动资金,缓解海正杭州的资金压力。”海正药业称。
如若上述方案进展顺利,完成增资及转股后,海正药业和海正杭州对海晟药业的持股比例将下降至23.66%、21.34%。在海晟药业的5个董事会席位中,投资方将有权提名并任命3名董事。如此一来,海晟药业的控制权将发生转移。
“缓解研发‘烧钱’的资金压力只是一个方面。”一位接近海正药业投资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海正药业出让海晟药业的股权,背后更多的考虑是业务聚焦,而胰岛素并非是其重点。“虽然胰岛素市场大,但海晟药业的胰岛素研发进展在国内并不占优势,而且自身并没有胰岛素销售团队。海正内部的战略重点聚焦在单抗生物药上,这块所需要的投入也不小。”
2018年11月1日开始,海正药业在台州市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海晟药业的股权及引进投资方,挂牌价格为每元注册资本6.33元。然而,直至挂牌公告截止的2018年12月26日下午,该项目并未征集到符合条件的意向投资方。
挂牌近2个月的海晟药业增资扩股及老股转让项目以失败告终。
“这次引资和转股失败不会影响公司胰岛素项目的研发进度。同时,公司仍将继续推进海晟药业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工作。”沈锡飞表示。
百亿债务压顶
外界对其资金链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近些年来,海正药业的负债持续攀升,颇受市场关注。据统计,2015–2017年末,海正药业的有息负债总额分别为85亿元、101亿元和106亿元,负债规模巨大且连年增长。
至2018年三季度末,海正药业的有息负债总额已达107亿元的规模,而账上货币资金仅有22.64亿元。同期海正药业的总资产222亿元,净资产约78.8亿元,资产负债率64.45%,有息负债/净资产高达136%。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