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康豪入主9年扣非净利连亏6年
作为郑康豪重要的资本运作平台,皇庭国际的经营业绩并不算十分理想。
皇庭国际的前身是深国商,曾经是深圳零售业高档商场的领跑者,于1996年7月8日上市。其上市之后,经营业绩一直不好看,1996年至2000年,其实现的净利润从接近5000万元滑落至3000万元左右,其间的1998年只有237万元。从2001年开始,净利润迅速下滑。2001年至2008年其净利润分别为1971万元、—2571万元、125万元、—7369万元、700万元、—1148万元、6787万元、—2549万元,基本上是微利一年亏损一年。
经营陷入困境,深国商易主。2009年4月,张晶控股的百利亚太通过受让股权控制权,当年7月完成过户。然而,过户刚满3个月,张晶就违反12个月内不减持受让的股权承诺,与郑康豪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张晶出让了所持百利亚太51%股权。这一违规行为被监管部门盯上了,无奈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2010年,前述股权转让事宜再次推进,郑康豪顺利入主。
通过受让股权曲线完成了借壳,公司更名为皇庭国际,主营业务也变更为地产、物业及金融。
令人意外的是,郑康豪入主后,皇庭国际的今年业绩并无明显起色。2010年至2015年的6年时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0.18亿元、0.19亿元、0.81亿元、0.35亿元、0.99亿元、2.68亿元,只有2015年突破亿元。同期,净利润为—1.68亿元、—1.30亿元、0.18亿元、23.21亿元、—3.35亿元、0.38亿元,连续两年巨亏后,在2012年的保壳关键年勉强扭亏。2013年,通过高达24.43亿元的非经常性损益让公司的净利润暴增126倍。然而,非主营业务贡献的利润终究是昙花一现,2014年又陷入巨亏境地,2015年勉强实现了盈利。
其实,如果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来考核,皇庭国际早已退市。经营业绩数据显示,从2001年至2015年的长达16年间,皇庭国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一直为亏损。其中,郑康豪入主的6年,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8860万元、—11956万元、—6916万元、—12276万元、—32185万元、—5513万元,累计亏损77706万元,年均亏损过亿元。
经营业绩不堪,从2016年开始,皇庭国际寻求转型,寻求横向整合、纵向拓展商业运营和商业资产管理的运营管理服务战略,发力金融领域。2016年至今年上半年,公司经营业绩好转,净利润分别为1.12亿元、1.78亿元、1.01亿元,同比增幅为190.90%、59.42%、3.50%。不过,在今年三季度,净利润大幅下滑,拖累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6.08%。
现金流诡异偿债压力大
业绩下滑、股价腰斩的皇庭国际还面临着较大的财务压力。
皇庭国际的主营业务结构显示,公司业务主要由金融业务、物业租赁、物业管理三大块构成,今年上半年,三大板块分别为公司贡献了营业收入的40.30%、25.53%、21.05%。其中,物业租赁和物业管理的营业收入合计占公司营业收入的50%左右。
毫无疑问,物业租赁和物业管理应该能给公司带来较为稳定的现金流,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也是让人不解之处。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公司货币资金只有2.41亿元,较年初的7.41亿元减少了5亿元。然而,公司的短期借款为3.70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8.92亿元,两项合计为12.62亿元。显然,公司仅有2.41亿元货币资金无法偿还一年内到期的12.62亿元债务。
今年前9个月,经营现金流同比增长212%,但也只有2.11亿元。由此可见,初略估算,公司短期的资金缺口在10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了55.42%,虽然比去年底的59.16%要低一点,但也是近年来的高位。资产负债率较高,公司因此而产生的财务费用不低。数据显示,2016年,公司的财务费用为1.11亿元,而2017年就飙升至2.45亿元,翻了一倍多。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财务费用达到2.07亿元,超过去年同期的1.78亿元。
来源:长江商报 记者 魏度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皇庭国际 |